top
top
“面向基层,多渠道就业”系列报道:坚持自己的选择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09-05-19
作者:隋良玉
编辑:xiaolong

采写/记者 隋良玉

    在就业压力下,不少毕业生对于将来何去何从感到迷惘,也许他们的经历能够给大家一些启示。基层,并不是就业的“避难所”,而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大舞台,因为年轻的我们无论身在何处,总能为梦想而奋斗。

本文的主人公是我校04级中文系毕业生谢军,曾任中文系学生会外联部部长、学校广播台播音部部长。毕业时他没有和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京,也没有选择家乡的大城市,而是选择了异乡基层——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

面对首都的诱惑,他是如何毅然选择基层?身处异乡的他又有着怎样的奋斗经历?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谢军的基层工作生活。

留北京还是去异乡基层

毕业那年,谢军和所有毕业生一样都忙碌着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他的简历乍看十分简朴,仔细看来又有几分华丽。说简朴,是因为简历只有两页,简明扼要地介绍自己毫无赘余之处;说华丽,《竞报》人力资源部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实习经历给简历添上一抹华丽的亮色,各种实践活动和嘉奖也会吸引人的眼球。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谢军的求职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当时的自己经历了从悲观到平静的心理转变过程。”谢军回忆说,“我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做什么,我在主动地求职,但这种主动性却是育于被动性之中的。”

后来,谢军面临了这样的选择,是留在北京的一家企业,享受企业承诺的高薪,还是到四川省成都市的乡镇基层去。一面是北京,一面是基层。经过权衡和慎重考虑,他最终选择了基层。他说,我的选择基于家庭、基于现实、基于对自己的认知。

“我想我自己更加适合做服务性质和社会性质的工作,基层对于年轻人来说是个很好的平台。”于是,那年秋天他结束了充满矛盾的抉择,毅然背起行囊南下四川,开始了他的基层工作。

劳累彷徨终究选择留下

初到成都,一个陌生的城市,没有家乡陕西的温暖,更没有北京的繁华。他第一个工作地点是成都市的一个乡镇,工作条件十分艰苦。那时的他用“白天拼命工作,晚上苦闷”来形容自己。白天,谢军用拼命工作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而晚上,在独自生活的平房里,他怎样都无法摆脱深深的孤独。

“记得那阵子,在乡镇做产权制度改革的工作,我每天早晨八点准时开始下村。我的工作是给农民房屋画平面图。那时的天气十分炎热,即使带着草帽也被晒得黝黑。”晚上七八点回去后,谢军还要继续认真填写资料,“这个工作是不允许有任何失误的,因为产权制度改革涉及到每一户农民的切身利益,平面图不能多画或者少画一处。哪怕一点失误都是我的失职。”

面对基层工作的压力和心灵上的孤独,谢军不是没有想过放弃。“我怀念我的大学生活,怀念北京。”独自彷徨的夜晚和劳累的白天,谢军也曾挣扎过。可是一想到自己刚刚来到基层一年就言弃,谢军拒绝做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一想到农民们对自己的热情,想到农民往自己手里塞的花生,谢军终究还是坚定地选择留下,选择继续。

让谢军感受到异乡温暖的除了农民们殷切的目光,还有领导的关心和悉心指导。谢军记忆深刻的是,乡党委书记得知自己来自陕西,特意在一次吃饭时为自己点了一盘水饺。在异乡吃到水饺,谢军感受到了领导细心的关怀。

“我正在努力蜕变,变得更加成熟,更多为别人考虑。”如今的谢军已经适应了基层的生活。

基层工作要的是服务他人的心态

谢军目前在成都市青白江区区委组织部工作,负责公文撰写等日常工作。“虽然我目前的工作很琐碎,但是这个工作岗位却需要有服务别人的工作态度。”发出去的文件不允许有一个错别字,因为公文代表的是一种神圣的权威和责任。“我依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与成长。”谢军说。

    工作中仍不免出现疏忽,“今天我还犯了一个大错误”,谢军接受电话采访时说,“忙乱中竟然忘记将会议通知发送出去,差点延误了大事。”领导批评了谢军,他自己也反思不该犯这样的错误。

    “我现在渐渐清楚了自己的职业定位,每天都会写工作日记不断反省自己。既然成为一名公务员,就要有服务别人的心态。只有当自己可以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为别人着想的时候,自己才是真正的为民服务。”谢军这样认识自己的基层工作。

    “‘人生如水,只有在遇到阻碍时才具形状’,当前每一个工作对我来说都是一种人生的砺练,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财富。工作之余,我经常反思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我想,只有把自己的青春和努力挥洒在每天充实的工作中,才能算是对别人关心的回报,才能算是对自我人生的负责。我保证,一定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勤奋踏实、惜时笃学、尽己所能。我期待在埋头苦干中实现新的飞跃。”谢军在自己的工作汇报的最后这样写道,这也是他对自己选择基层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