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统筹城乡社会保障 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08-11-25
作者:单晨
编辑:xiaolong

/社工系  单晨

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经常听到身边一些老人坐在一起聊天时抱怨:你看那王老太,也没念过什么书,现在从供电所退休了,一个月能拿两三千呢,我们可是一个子也拿不到哦!当时,我心里觉得很困惑,这些老人怎么没有退休金拿呢?长大以后,尤其是进了大学,才渐渐明白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保障体制是怎么一回事,也就懂得了为什么村里的老人没有退休金这件事了。2003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在我的家乡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小城镇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小城镇社会保险(简称“镇保”)开始在上海推行了。我身边有好多人加入了小城镇社会保险,虽然一个月只能拿到几百元钱,但比起从前,这也算是个不小的进步了。从此,小城镇社会保险成为了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参加“镇保”的人越来越多,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成为了我关注的焦点。

统筹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要求。“任何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都强调公平性,制度一定是统一的,不可能按照城市和乡村来划分。”[i]在现代社会,社会保障制度是公民的生存权利以及其他人权获得保障的重要制度基础,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已经获得了社会各方的关注,并且已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我们党提出的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之路

今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第一,改革开放之初开始实行的家庭承包经营,在全国农村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第二,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进的市场化改革,对我国整个经济发展特别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带动作用。但在这些光环背后,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是怎样的呢?1978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传统的集体核算制度被彻底打破,农民成为独立自主的经营单位,原来靠集体支撑的保障已名存实亡,广大农民陷入了不得不依靠传统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养老的困境。这是社会保障在农村发展的一种倒退。目前,农民的社会保障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无论是养老还是医疗,其发展都不太成功,体现出社区性、低层次性和非制度性的特点,社会保障功能是比较差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脱胎换骨的改革。目前已建立了独立于企业之外的,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等在内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并且正在进一步的完善之中。相比起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也体现出三个特点:社会性、多层次和制度性。不但覆盖率比较高,而且保障水平也在不断得到提高。

统筹城乡的问题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是从党的十六大开始的。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到:“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直至今年1012日闭幕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统筹城乡”更是成为了贯彻于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重大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必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动力。”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既是城乡统筹的必然结果,也是城乡统筹的先决条件。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与统筹城乡问题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它与改革开放的历程是息息相关的。没有统筹城乡的大政方针,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就无从下手。

如何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统筹

我认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在城乡各自整合的基础上,在农村向城市过渡转化的进程中,分地区、分层次、分人群地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基于“社会公正的价值理念和国际惯例”[ii],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长远目标之一,也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制度基础。然而,在短时间里,实现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仍需时日。建国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成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天然屏障;而即使是在城市内部、农村内部,也由于地区差异等原因导致内部社会保障水平、保障项目等大相径庭。我认为,城乡社会保障的统筹要走“三步曲”:第一步,城乡各自整合的社会保障;第二步,走过渡模式;第三步,到达目标模式。

城乡各自整合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整合,并不追求实现城市和农村内部社会保障制度完全相同,只是求得基本保障的相同,目的是为实现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留下接口。

过渡模式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必由之路。过渡模式要得以运作,须建立在农村和城市各自整合的基础之上。其主要作用是作为现行模式和目标模式的中介,主要方法是分层次、分人群逐步推进。

目标模式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终极目标。从200211月党的十六大开始,到今年1012日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城乡统筹”一直是作为各大全会公报和中央一号文件中的重头戏出现的。我们所说的“目标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实现“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具体来讲,就是将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纳入到同一个制度体系之中,实现保障项目、缴费模式、管理机构和覆盖面等城乡无差别的社会保障制度。

我的心声

改革开放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契机。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30年,这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提供了经济基础;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这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30年,是中外交流频繁、教育事业发展的30年,这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提供了更多的国外经验和学术支持……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提出:“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收入。”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农民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在该是对农民做出补偿,由工业反哺农业的时候了。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总结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成败得失,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需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考虑我国经济的承受能力和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不能操之过急,要与工业化、城镇化相协调,做到继承与创新统一。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步与发展的必然结果。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须找对方法、明确目标,共享改革开放成果!

 



[i] 郑功成:《关注民生——郑功成教授访谈录》,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88页。

[ii] 李迎生:《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过渡模式”设计》,载《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