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 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高校民主化之路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08-12-02
作者:王润泽
编辑:xiaolong

/ 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润泽

 

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以来,我国的民主化进程已经走过了30年。而国内高校的民主建设则是改革开放开启的民主之路的集中体现之一。“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后逐渐扩展到城市,经历了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正是改革开放推进了中国的民主发展和法制建设。”十七大报告提出,“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再一次强调了民主的重要性。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国内高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倡导民主之风、传承人文精神的民主化道路。

一、分析形势、了解现状是实现民主化的前提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提出:“民主管理是学校管理体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我们国家的国体、政体及党的群众路线、民主集中制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也反映了新形势下广大教职工的迫切要求。随着“依法治国”方针的提出和深化以及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民主管理、依法治校成为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为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定。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也发生了改革。学校教职工的劳动权益,正在从过去的由国家控制转变为由高校自身主导,从而使得教职工与学校之间的劳动关系正在日益成为影响教职工切身利益和高校发展建设的决定因素。另外,学生与学校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学生不再是免费接受教育,而是缴纳高昂的学费以进入高校学习。这种缴费体制的转变使得学校和学生的关系更加市场化,而不再仅仅是以前类似行政主客体的关系。学生在缴纳学费的同时期望得到高质量的教育,这就对办学条件、教师水平、管理制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求决策的程序更加透明化、决策的结果更加民主化。

改革开放后环境的种种变化,给高校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客观上要求高校应当从传统命令式的管理向现代民主化的管理转变,以更好地适应形势的变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实现学校与教职工、学生的主体间多向互动。

二、领导重视、科学对待是实现民主化的保障

高校实现民主化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关于全面推行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推进校务公开必须坚决贯彻“党委统一领导,学校行政主持,纪检、监察、工会协调、监督,业务部门各负其责、教职工群众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只有确定科学合理的领导机制,分工到位、各司其责,才能在宏观上对高校的民主管理施加影响,才能保证各方面积极配合、优化配置,多向促进、共同发展。

校领导是高校进行工作、整体运作的灵魂,在民主化进程中应清楚认识,高度重视学校民主建设,确定建设和发展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积极影响各项工作的进程和走向。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校校领导能够清醒认识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和趋势,重视校内民主建设,推进民主化进程,不仅激发了广大教职工的参政、议政热情, 把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而且,通过对自身的高标准要求,也有利于对各级领导干部自身权力的监督和约束, 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为学校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良好作风保证和坚强的队伍基石。实践证明,领导的亲抓亲治保证了高校民主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逐步深入,保证了民主化建设进程的科学合理、方向的准确无误,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潮流,推动了民主文明、和谐人文的环境营造。

三、扩展途径、营造氛围是实现民主化的重点

途径的扩展和氛围的营造是高校民主建设尝试的最终表现和成果的检验标准,是高校真正实现民主化必须的要素。

(一)教代会和学代会的代表作用。教代会制度是广大教职工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基本制度,是协调教职工与学校关系、处理双方矛盾、寻求双方利益共同点的主要途径。学代会是广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针对学校事务发表个人意见和建议的重要形式,是落实学生群体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后,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真正成为了学校的主人,理应在学校范围内体现自身意志,影响学校建设。“高校民主管理应该是全方面的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的主体既应当包括党政领导, 也应当包括广大师生。”建立并完善教代会、学代会制度,发挥其代表作用,将会保障不同层次代表之间有条件面对面广泛深入地进行实质性的交流沟通, 保障不同层次师生利益都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校园网和意见箱的透明作用。校园网可以公布校园新闻和信息,是高校面向社会的重要界面,内容包括学校新闻、办公公告、教学通告等板块。意见箱是校园网的延伸,是学校和师生多向交流的广阔平台,能更广泛地反映广大师生对学校发展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其中不乏尖锐性问题。校园网和意见箱的创立,一方面得益于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体现了改革开放大形势下高校对民主建设的重视,表明高校真正将师生当做平等的主体对待,体现了高校“育人为本”的精神实质。

(三)教职工组织和学生组织选举的参与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经确定良好的法律制度和民主制度,高校组织人员的选举也日益民主化。民主集中制是高校组织选举的主要形式,很好地体现了校园内的民主风气。有些高校锐意进取,已经开始探索或实行校园组织的直选制度。校园组织选举制度的确立,集中了“民智”、“民力”,避免了“家天下”的出现,最大程度上体现了成员的意志和态度倾向,充分调动了师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了学校的凝聚力。

实现民主化,不仅要善于开发途径,还应营造民主氛围。民主氛围是高校民主建设程度的“体温计”,是测量民主状况的隐性指标,能够很好地展现校园民主风貌和人文精神。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积极扩散民主氛围,力求形成一种人人敢讲话、人人讲真话的规则。为此,高校努力通过宣传教育、实践示范提升师生主人翁意识,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由传统的高压型管理转变为宽松型管理,实现“使群众成为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四、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是实现民主化的关键

改革开放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高校民主化建设应该坚守这一原则,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批判地继承一切科学合理的经验成果。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高等教育战线要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实现高等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基于党建经验,高校民主化建设首先应该立足本校校情,从实际出发,采用递推式、渐进式推动民主建设,还应广泛学习外界实践经验和理论总结成果,“博采众家之长”,将其与自身实际结合起来,发挥最大效应。

改革要深化,发展要创新。“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既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强大动力,也使人们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的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空前增长。”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对高校民主化建设提出新的挑战和任务。高校要“以不变应万变”,而这个“不变”正是创新和变化。只有不断和外界碰撞、接轨,才能激发高校民主建设的火花,才能将民主之路进行到底。

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的创新意识有了很大进步,对民主建设的探索眼光愈发明亮,方式愈发灵活多样,促进了高校民主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增强了师生的民主意识和主体意识,实现了民主管理与主人翁意识的的双向互动,为我国深化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人力资源。

 

我国高校民主化的道路是漫长艰难的,其间遇到过很多困难和阻挠,但民主之路是光明的,高校应该清楚认识,把握时机,切实转变管理手段,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用一种世界眼光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努力完善民主制度、拓展民主途径、丰富民主内容、营造民主氛围、优化民主质量,争取早日在高校内实现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从而服务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服务于民主之路的稳步延展。(青年研究学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