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30年中青记忆”系列报道之一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08-12-17
作者:桑小楠
编辑:xiaolong

编者按:改革开放30年,也是我校文革后复校30年。30年来,学校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高歌猛进,在学科建设、办学层次、办学条件等各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30年来,一代代中青人用智慧和汗水默默耕耘着这方育人沃土,同时也见证着学校的发展变化。新闻中心特推出“30年中青记忆”系列报道,一位位中青人将带领我们追溯那如火如荼的30年,细数学校30年来的点点滴滴变化。

 

陈升:用8个短句概括学校30年的变化

/记者 桑小楠

陈升老师1964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原理专业,19791月调我校哲学教研室任教至今。从1985年起,先后任哲学教研室主任、马列理论部主任、科研处处长、法律系主任、青年工作系主任等十多个校内行政职务。先后讲授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多门课程;发表学术论文约80篇,有20余篇被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出版著作、教材、工具书十多部。1998年获国务院有特殊贡献奖。现是我校硕士生导师。

陈升老师把最宝贵的30年青春岁月留在了学校,也参与并见证了学校的建设发展。老师用这样几个短句来概括学校30年来的重大变化:思想逐步获得解放,学校性质逐渐变化,学科逐渐扩展,教师逐渐年轻化,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科研力量越来越雄厚,校园面貌日新月异,教师学历越来越高。

 “田园小径”逐渐现代化

19791月初,陈升老师开始在我校哲学教研室担任教员,从此成为一名中青人。“30年来,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个变化就是校园。”陈老师感慨说。他记得刚进学校的时候,院子里到处都是半人高的草,一些老师正在整理校园。当时的校园里也有桃园、苹果园和海棠树,“春天和夏天的时候,校园非常漂亮,学校虽然不大,但环境很美”。

校园内的建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用老师的话来说,“当时的校园有一种田园之美,跟现在的高楼林立完全是另一种味道。相比之下,现在的校园就像一个小都市,满了现代的气息。当时的建筑到现在就剩下没有拆完的那栋红色的老教学楼了。”

老师刚来的时候还没有现在的果园教室,“果园教室是1983年办大专班时临时盖的”。原来的医务小楼、大礼堂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图书馆、教学楼、食堂和活动中心。随着教职工、学生的日益增多,各个学生宿舍楼拔地而起,体育场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陋到日益完善的变化。

老师在我校长期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教学管理从程序上来讲过去和现在没有太大差别,但当初的硬件设备远没有现在好,学校教学硬件发展是很快的。我在青少系工作的时候只有一台很破旧的计算机,到了2000年以后才多了起来,计算机教学和办公自动化也逐渐进入办公系统”。

    团干部培训和国民教育“双管齐下”

从最初的哲学教研室副教研员到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副主任,从科研处处长到学报副主编,从青少系系主任到法律系系主任,再从社科部主任到图书馆馆长,老师在他近30年的任教生涯中一直是双肩挑,不仅要搞好教学和科研,也要做好教学管理等校内行政工作。频繁的工作岗位变动让老师充分了解了各个职位的工作,也让他见证了学校复校30年来的发展变化。

老师印象最为深刻的变化是学校从最初单纯的团干部培训发展到后来的大专班,再到后来招收本科生、研究生的这一段历程。“1983年春天开始酝酿办大专班,秋天就正式开学了,共招了三届大专班。1986年招收了第一届本科生,2004年又开始招研究生。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大专班、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思想逐步获得解放的过程。学校的性质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轮训团的干部转到国民教育,使学校不仅服务于共青团,也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随着国民教育的开办,学校的办学规模也越来越大,教职工和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加。

从法律系的创办到构思建立公管系

随着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的专业设置日益完善,学科门类也越来越丰富,由最初单一的青少系逐渐发展为法律、社工等多个专业百花齐发。老师不但担任过青少系的系主任,而且还参与创办了法律系,并向学校领导提出建立公共管理系这一想法。可以说,老师不仅见证了我校学科门类不断扩展的发展历程,更为完善我校的学科体系做出了贡献。

1993年学校决定创办法律系,陈升老师就同另外一位老师开始着手负责。由于同原专业差异较大,创办法律系的难度是很大的。在完成聘请教师、研究课程设置、招生等各项工作的同时,陈老师逐渐为法律系构建好了整个学科的框架。

1999年至2000年这段时间里,陈老师一直在思考创办公共管理系。他说他提出这个想法基于两点原因:一是他发现很多同学毕业之后都做行政管理这一行,而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相关专业又很少,开设公共管理专业是非常必要的;二是当时思政专业招生报名出现危机。陈老师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向校领导提出了建议,也向当时在韩国攻读硕士的李秀峰老师咨询了很多有关公共管理专业设置的相关问题。后来公共管理系就从青少系中分立出来。

 

作为学校30年历史的见证人,陈升老师退休后继续任教,他坦言退休后生活没有明显的变化,只是开会少了,有更多的时间去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