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30年中青记忆”系列报道之五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09-01-09
作者:桑小楠
编辑:xiaolong

孙笑纳:二十多年的发展变化印象深刻 

□文/记者 桑小楠 

公管系孙笑纳老师是我校首届大专班学员,198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二十多年来学校的发展变化给她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重回校园  扎根学校

“我们能从工作岗位再回到学校学习,心情是非常激动的,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对知识的渴望很强烈。”当时,学校面积虽然不大,但功能齐全,医务室、食堂、操场、大小礼堂、图书馆等一应俱全,满足了学员的各种需求。当时的大专班上课基本都是在礼堂后厅和果园教室,200多人一起上大课。小课则分班在老教学楼上,学习氛围十分融洽。当时还有一个中心花坛,那是学员晨读的“圣地”。“我们班一个同学很喜欢外语,每天早上都拿着一个小半导体听‘follow me,两年来几乎每天都这样坚持,最终把英语攻了下来。”虽然当时没有现代的教学设备,但学生凭着对知识的渴求,把学校的各种资源和条件都充分利用起来,同样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大专班毕业后,孙笑纳老师留校在马列部党史党建教研室担任党建理论科教员。后又担任少年系党总支副书记,接手我校首届本科学生。在二十多年的工作中,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壮大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5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成立后,仅用一年时间就招了20多名教师,有些还是当时的国内知名学者,这对本科办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1985年至今,学校一直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吸纳各个专业的优秀人才到我校从事教学工作。

参与筹建法律系和公管系

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逐渐扩大,以及改革开放后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加大,1993年,学校决定新增法律系,孙笑纳老师参与了法律系的筹建工作。筹建法律系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从头做起。为了更好地建构法律系的框架,老师和其他同志一起走访了许多法学界的权威专家学者,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的梁慧星教授、北大的康树华教授等,共同探讨我校法律系建设的思路、课程设置、学生培养模式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这些专业意见对法律系前期的筹备工作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法律系就这样在摸索中逐步建立起来,慢慢形成了自己的课程体系和培养特色。”

继法律系之后,孙笑纳老师又于2000年参与创办了公管系。“当时,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很迫切,加之从我们学校的性质考虑,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也是很适宜的。”公管系成立之初,课程设置比较分散,李秀峰老师在考察了多所高校之后,根据我校的性质和学生特点,对课程进行了大胆的设计革新。“目前,公管系所开设的课程得到了很多高校的认可”。自创办以来,公管系逐渐明确了办学思路和学生培养模式,为学生的理论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图书馆的变化折射学校的发展

1995年至2000年,孙笑纳老师一直担任图书馆常务副馆长。“1983年刚进学校时还没有现在的图书馆,我们当时的图书馆就在旧教学楼里的一层,打通了两三间房子。”尽管图书馆很小,但当时那些渴望知识的学员却感到很满足,每周都要去借书看。

1985年,学校启动了现在的图书馆建设工程。“这座图书馆在当时的周边院校中是比较大、比较‘豪华’的了”。孙老师自担任图书馆常务副馆长以来,为更好地建设图书馆付出了很多努力。起初,她参加图书馆业内会议时还听不懂专业术语。经过大家几年的努力,图书馆逐渐走上了正轨,设备和资源都有了很大突破。1995年以后,图书馆开始进行自动化建设,摆脱了以往传统的借阅方式,带来一次质的飞跃。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的建立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40万册图书全部都用条形码编排好,然后一一输入电脑,使得借阅完全实现了电子化。“当时正在搞图书馆自动化建设评估,是首都高校非常重要的一次行业评估,我们在这次评估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令许多高校图书馆同行感到惊讶。”孙老师坦言,一直以来,校领导都高度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的资金投入和校领导的大力支持。

目前,新的图书馆大楼(勤思楼)即将竣工,规模将远远超越现在的图书馆。“当新的图书馆大楼建起来的时候,我感觉学校向着现代化大学又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