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30年中青记忆”系列报道之七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09-01-13
作者:胡姹
编辑:xiaolong

张雅云:亲历学校体育工作的创办发展

□文/记者 胡姹

张雅云教授是我校体育教学中心首任主任,曾任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教学群体科研部主任、北京市体育总会委员、全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操委员会委员,先后承担过基础体育课、专项体育课(艺术体操)、体育选修课(形体训练、传统体育)等体育的实践和理论教学。退休前,还一直承担着学校女子体操队、健美操队的训练工作,为学校培养了多名国家3级体操运动员和健美操2级运动员。

1986年,我校正式开始本科学历教育,张雅云老师满怀着对青年教育工作的热爱,怀揣着“学校体育”的蓝图,与她的同事们一起开始艰苦创业。

那时候年轻,不知道什么叫困难,一心就想着要把学校体育教学发展起来,真的想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想为学校的发展做点实事”。但依托于团校基础建立起来的中青院,对正规大学的“学校体育” 概念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难免会产生一些误解:“又不是体育学校,发展体育干什么……”面对器械简陋、场地匮乏等困难,大家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来。

硬件:从“游击”到万叶体育馆

“当时上课非常不容易,教师们课前要在校园里到处找地方作教学场地。老教学楼六层的露天平台、地下一层的食堂、办公楼一楼的大厅、老礼堂的台阶前和后厅……都是我们上课的临时用地,有时候一节课要换好几个场地。当年的操场最初是块菜地,到了夏天草长得特别茂盛。每逢暑假,我和一名器材工人天天都要拔草、割草,否则,没几天草就长得齐腰高了。到开学,还得发动全校师生继续去拔那些没过小腿的草。”

后来,在现在的图书馆、电教楼的位置开辟了两块排球场和一个可以锻炼的小场地,在黄土地的操场上修了300米的煤渣跑道。由于场地不标准、长度不够,测试百米跑还要在老办公楼前“划出”两条百米跑道。

1989年下半学期,果园教室由于种种原因闲置。正愁没有运动场地的张老师赶紧向学校申请,就这样,把果园教室腾出来作为室内体育健身房。体育教师们和学生们一起动手打扫、布置了这块“新”场地:“健身房”的东面墙壁安上体操镜,南边墙面则装上把杆……于是,早上出早操师生共用,下午、晚上供体操队训练、学生社团等活动,以及常规的体育室内课程。也正是在这里,中青院女子体操队打破了由清华大学垄断了11年之久的北京高校女子团体总分冠军局面,荣获1990年北京高校体操锦标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健美操队经过刻苦的训练,分别获得1996年和1998年全国大学生健美操比赛团体总分第三、第四名的好成绩,这在当时“非特招院校”中,属于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由于运动场地严重不足,不仅当时上体育课的场地要见缝插针——充分利用校园中的每个角落给学生们上课,而且无论刮风下雨,从来没有停过体育课,这个传统一直坚持到现在(当然,现在的条件改善了)。

2000年,学校开始修建400标准田径场和“风雨操场”(即万叶体育馆)。“体育馆的草图,是我和王哲广老师负责规划、设计的。我们从1989年就开始着手了,上班时一起研究方案,下班后王老师回家就画草图……当时,‘馆’的外形草图是我找自己学建筑专业的侄子画的。当然,我们的‘图纸’只是设计理念图,仅供施工单位设计时参考使用。我们当时的设计理念就是充分利用这一块‘珍贵’的土地,把‘风雨操场’修建成多功能的。当时,主管体育工作的袁天锡副校长十分支持我们,常常与我们一同筹划,让体育馆尽可能体现出综合、领先的功能……”

就在体育馆整体构架即将完成之际,恰好,老师在外地出差时看到当时尚属前卫运动的壁球馆,就提出改造几间教室修建壁球馆的建议……就这样,体育馆里又多了一个时尚的壁球室,这是当时北京地区高校中的第一个壁球室。体育馆建成后,许多外校的体育同行和专家考核、参观时,看到我们面积不大的体育馆有这么多功能,无不惊叹。

软件:制度建设、素质教育与时俱进

中青院创办初期,为了使学校体育发展得更好,在校领导的支持下,体育教学中心邀请田径知名专家、北京体育师范学院的常英教授,结合学校的实际指导体育工作:组织筹备学院第一届运动会、制定完善体育教学规章制度、筹划具有共青团特色的体育教材……1990年,张雅云老师在常英教授的指导下出版了《体育工作实用手册》。随后,体育教学中心又与当时的北京市高教局、北京市体委取得联系,争取到校外的指导和支持。在校内建立了体育教师的教学纪律、教案制度,组织撰写教学大纲,与相关部门按照国家的规定,完善学校体育制度……

说起学校的体育教学制度,不得不提的当然是“早操、课活”制度和“冬季锻炼月”。扩招前的历届学子,都忘不了辅导员、班主任在每天的早操、课活时间到教室、宿舍催促、提醒的情景。

1987年起,每年的11201220日,以班级、小组为单位展开各类体育项目的趣味比赛,组织冬季长跑,做特色广播、海报展览、写征文,以及多种运动项目的国家三级裁判讲座等……“体育文化节”的前身就这样产生了。“那时,我们与学生工作部门合作,吴世和、李家华等老师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那时,学生们戏称:“起床,要与太阳比赛;意志,要在寒风中展现”,还称“冬锻月”是“冬季里的春天”。

每逢“冬锻月”早晨,在漆黑的操场上,各班学生在班长和体育委员的带领下,结队跑步,然后分组游戏。他们把儿时的丢手绢、瞎子摸大象等有趣的游戏都带到了大学的操场。在天蒙蒙亮的操场上,同学们的加油声和欢笑声此起彼伏……学生们在体育运动中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团结的力量,在与严寒的搏斗中锤炼了意志。在学校党委的支持下,学校的早操、“冬锻月”等群体活动,紧紧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这一个月内,不仅学校领导为其开绿灯,而且学工部、教务处和各系齐抓共管,后勤等部门也都给予相应的支持和配合。每年期末考试之前最寒冷的季节,却是学校共抓“冬炼三九”的热火朝天的时刻。

    在学校实施“学分制”之前,体育、艺术就执行了课外教学的学分制。这种对课外教学的肯定和鼓励的办法,在当时各个高校之中,也是领先的。

1994年,在“21世纪人才的三个准入证——电脑、英语和驾照”的说法提出不久,已经50多岁的张老师,就在体育教学中心“折腾”起了电脑培训热。“一开始是鼓励年轻人去学,后来我自己也报名参加培训,领着大家一起学。此后,体育中心要求40岁以下的老师都必须学会电脑。趁着学校培训,我们把所有的老师拉去听计算机课。接着,体育中心又要求所有的教案必须用电子版形式统一编写。等计算机办公在高校普及开来时,我们已经在电子教案运用上积累了不少经验。”

支持:百米测试党委书记护“跑道”

“我们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和进步,倾注了学校党委的心血和全校师生员工的支持。就拿早操来说吧,没有党委的决心,就无法坚持下去。学校第一任党委书记赵喜明,非常支持‘体育育人’的理念,他认为学校‘朝气蓬勃’的特色,也应该体现在学校体育工作上。”至今,老师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学生们在体育老师的组织下,在老办公楼前所划出的两条百米跑道上进行短跑测试。有许多次,赵喜明同志从办公楼里悄悄走出来,担当义务“交管员”引导行人、车辆,以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当时,校领导们非常喜欢和学生一起打篮球,关系非常十分融洽。”

自建院开始,我校学生的体质体能不断提高:从一年级的平均“达标率”仅有56%,到二年级平均达到98%。这样的进步,使学校连续十几年获得“北京市群体工作优秀院校”和“北京市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单位”的荣誉,并且三次获得全国优秀奖(1996年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国体育优秀院校奖;1997年第八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全国群体工作先进单位奖;2000年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上获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国体育优秀院校奖》)。由于我校群体工作特色突出,张雅云老师也在北京高校体育学术组织——北京市大学生体育协会中担任了领导工作。

在建校初期,第一个为学校获得奖牌的是86级的艺术体操队,由师生自编的健美操《海潮》,在团中央1987年元旦汇演中获得一等奖。

“学校体育工作能够成为全国的先进单位,是我们历届师生的心血共同铸造的。记得86级有位同学还专门写信建议学校修建体育馆……”,所以,现在的万叶体育馆,应该说是从86级学生起就开始筹备了。

“正是由于学校历届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体育工作才能成为学校的一个亮点,才会形成自己的特色。我们期望学校体育工作更上一层楼,取得更大的成绩。” 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