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信息化,教务办公新时代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10-01-15
作者:仇晓静
编辑:xiaolong

——信息化建设优秀部门系列报道之教务处

 

采写/记者 仇晓静

 

2001年,教务处为配合全面学分制改革,引进了教务系统及相关人才,标志着我校教务工作信息化的正式启动。从此,教学运行、教务管理工作开始告别手工操作,进入信息化时代。

据教务处副处长苗鸣宇介绍,教务处的信息化工作目前主要在两大领域展开:一是教学管理利器——教务系统;二是宣传窗口平台——教务在线。

体制的改变使信息化势在必行

2001年至2003年间,我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即由学年学分制转变为全面学分制。

学年学分制管理体系一方面要求学生必须在四年的时间内完成学业,另一方面在具体课程学习进度的安排上,学生的自主性也非常小。而实行全面学分制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大大增强,不仅可以在3-6年的时间内修满学分完成学业,还可以对更多的课程做出自主安排。

“在大幅增加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全面学分制也对我校课程管理、成绩管理等教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来的手工操作根本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的需求,信息化改革势在必行。”老师说。

这一阶段,教务处信息化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教务系统的引进与磨合。“现在同学们所使用的选课系统就是当时启用的。”

经过3年的运转,教务系统为我校学分制度的革命性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2005年,教务系统进一步升级,并一直维持高效、稳定运转,为维护我校教学秩序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教务在线,让信息获取更轻松

2004年,教务处在保证教务系统有效运行的同时,自主制作、开通了校园网的二级网站“教务在线”。

对内,该网站融服务平台、交流平台、管理平台于一体,积极服务课程建设。教育部、市教委和学校制定发布的教学规章制度、办事流程与相关表格,教务处发布的重要通知,精品课程、网络课堂等信息都可在该网站上轻松获取。

对外,其成为向外界展示宣传我校教学工作运转情况、教学质量成果的重要窗口。2008年,“教务在线”成功改版,新增了“系主任论坛”、“教师沙龙”、“学生信息月报”、“导师寄语”等很多版块。“新版的内容更加丰富,功能更为强大,访问更加便捷,界面更加友好。”

老师表示,他们将进一步充实‘教务在线’网站的内容。增加的内容会综合考虑管理层和师生的意见,更好地为我校师生提供相关服务,以体现管理与服务融合的理念。

而数据方面的共享则是教务处着手改进的第二个方面。“我们将会把教务处所掌握的一些可以公开的工作数据和工作信息,在这一信息发布平台上循序渐进地加以发布,形成体系,以方便师生和相关部门。”

此外,教务处于2009年在计算机教学与应用中心的大力协助下,开发了“教室管理软件系统”,并于2009年底建成了“录播教室”。经过先期试用磨合,将于不久的将来投入使用。

信息化工作没有“最好”

对于信息化带来的便利,苗鸣宇老师以自己的任课经历现身说法:“很多大一的新同学还是比较习惯高中的学习方式,课后希望有些练习能够检验自己,我们就可以利用网络课堂的课后练习功能发布一些习题来帮助同学们自主学习。”

他认为,信息化建设的最大好处在于它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在教学管理中,这种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得教务处的工作理念与动态更容易为全校师生所了解,学校教学规章制度的获取与检索变得更为精准和迅速,网络化预约与审批使得教室等教学资源的申请者与审批者的工作效率都能够显著提高。在教学活动中,信息化能够帮助老师和同学们更好地进行课下交流,由于上课时间限制,老师们不可能涉及太多课外的知识,而通过网络,老师们可以以上传课件、相关参考资料等方式来与同学们展开更多的交流;同学们也可以通过自己下载课件等方式加强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化建设主要是为师生提供一个好的沟通平台,因为大学的老师大都是上完课就离开,对于学生的一些问题并不能给予及时解决,而它能让老师和学生的联络更加紧密;并且无论是对于教务处还是使用其功能的教师和学生,它都提供了便利。”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老师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但是,学生老师不能进行很好的即时交互是目前这个网络课堂系统最大的不足。”

在谈到教务处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理念时,老师说:“信息化建设本身并不是目的,更不是为了跟风,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们应该视它为工具,并且将它利用得更充分。长期的对信息的积累,在帮助我们实现教学改革目标的同时,又会促进我们开展工作方式的新改革。”

教务处用八年的时间,实现了教学运行、管理、建设、评估工作的信息化,为我校相关部门的信息化工作提供了一定的示范,也成为展示与宣传我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窗口。“信息化建设没有‘最好’,我们也不会只是仅仅满足于现有的阶段性成果,教务处将按照学校的要求,把信息化工作继续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