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朱俭: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接“地气”
“身边中青人”系列报道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13-09-06
作者:邓 敏
编辑:赵桂宁

【编者按】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中青梦的实现也需要每个中青人的共同努力。在这个小小的校园里,学生、教师、行政人员、后勤人员,用他们的点滴力量助力着中青的成长与壮大,用他们立足本职做好本职的行动表达着爱校之情、荣校之心、强校之志。新闻中心推出“我的中青梦”之“身边中青人”系列报道,带领读者走近那些在我们身边默默付出的中青人。

 

文/记者  邓敏

 

 

记者敲开教师办公室的门,发现其他老师都去上课了,只有朱俭在。还没进门,记者便听到办公室里噼里啪啦的敲键盘声音,可在门口却看不到他。原来,他的头完全埋在了办公桌的隔板下。等到记者走近,才看到正在给学生解决计算机学习问题的朱俭。电脑桌面的右下角不停地闪烁着,不同头像的QQ联系人在电脑那头紧急地呼唤着他,为应对不同的学习疑问,他要不停地转换思路。

平日里,除了上课,朱俭的生活基本上都是在办公室解答问题或带学生小组中度过。

这就是朱俭,北京理工大学博士,我校计算机教学与应用中心教师。

他每个课间都会播放一些很萌的动画片,还会给数据库中的文本框命名“好萌啊”之类的。

他上课会有典型的小动作,比如用手指点下巴。

他穿外套的时候,只露出半截手指,特别像小熊。

提起朱俭老师,不管是听过他的课的学生还是搜索团队里的队员,都一致觉得他“很可爱”。

这样的教学现状要改变

2006年,朱俭在北京理工大学攻读研究生的时候,曾经在一家中美合资的私企从事手机研发的工作。“觉得压力很大,一旦项目上线,时间非常紧,以后的工作如果总是处于这样一种状态的话,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每天都朝九晚五,机械地生活,也觉得没什么意思。”他想寻找的是一份相对“清闲”的工作。所谓“清闲”,就是有较多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做想做的事。

2010年3月,朱俭来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担任计算机中心的老师,开始了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刚到学校之初,对于怎样利用自己的“清闲”时间,他有自己的想法。

朱俭学的是计算机技术专业,他发现计算机专业学生现在所用的教材还是采用十几年前的资料,而且专业实践技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跟上信息时代的变化和需要。“现在的许多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毕业之后的技能反而不如诸如北大青鸟等职业技术学校培训出来的学生,人家是一上场就能做,而他们经过半年或者一年的‘实战’才可能慢慢超越别人。”

在朱俭看来,这样的状况造成了本科生就业的劣势。一般公司都要求新人具备较丰富的实习经验和熟练技能,但是现在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没有太多的实习时间。至于技能,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在自己的简历上大多只是写自己学习了哪些科目,“而那些科目是每个学生都学习过的,没有突出的优势。”朱俭说。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朱俭原本想改变教材——将最新最前沿的资料编纂到教材里。后来发现这样的想法单凭自己的力量难以达到较高的要求,况且我们学校不是理工类院校,没有计算机类学生,这一想法难以实施。当然,在教学中自己要尽量融入专业发展前沿的知识,不要让学生落伍。后来经过反复思考,朱俭产生了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从先改变一个团队开始?建立一个兴趣团队,我跟大家走到一起去,然后慢慢扩大影响,这应该是可行的。”

说干就干。2011年6月,朱俭在中青院成立了计算机教学中心的计算机搜索团队,教授班上的学生之余,指导搜索团队的学生。2013年春季,团队又增添了另一位指导老师——盖赟。

现在的朱俭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团队。他现在的工作重心就是教书,培养团队。

带领团队“专我所爱 ,专我所选”

“我们不是社团,我们也不是修计算机的,那太低级了,我们要做的是‘高端’的东西。”朱俭笑着这样介绍他的计算机搜索团队。

计算机搜索团队是一支隶属于计算机教学及应用中心的学生团队,至今已有近百名来自各个专业的学生先后加入其中,目前团队共有80人,在朱俭和盖赟两位老师的带领之下,搜索团队逐渐形成了一个按照学生兴趣爱好与专业特长分工合作的大集体。团队分为开发部门(编程组、设计组、体育组)和策划部门(策划组、翻译组、维护组)。这个团队的主旨是“专我所爱,专我所选”,共探学术之路,伴寻科研之光。

朱俭带领着搜索团队完成了许多“好玩”的事:他们踊跃参加全国举办的有关计算机应用大赛,不为获奖,而是想通过竞赛,迅速提高大家的兴趣和能力;他们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开发了社会工作领域的电子报纸和期刊展示平台;他们组建了一个编程小组,义务完成了新疆伊犁州霍城县江苏中学网络预订多功能厅的单机版本(access版本)及网络程序版本(java网络版本),让该校老师在网络上就能看到其他学校多功能厅的使用情况,在网络上实现预定功能,现在已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他们策划并完成了学生学习数据库和VBA课程的指导丛书(过60破80系列)下册(《数据库及VBA编程指南》300页,已复印出版30余本),而丛书的(过60破80系列)上册(《office应用技巧大全》在本学期将编纂完毕,策划并完成了计算机搜索艺术公选课指导教材(300页,30万字,在2012年6月投入使用),这些丛书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他们负责维护学校计算机中心的中英文网站;他们策划并完成了上学期风靡校园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Access2007》一书,大一学生几乎无一不晓;他们还为2012级学生量身刻录了200多张包含了大学甚至工作都常用的软件光盘,免费发放于各个寝室,及时地为他们送去学习的“好帮手”;他们开发完成了针对“老罗”新浪微博数据抓取及分析测试版,得到新闻系大四同学的高度称赞;就在今年暑假,近20名团队成员在实验室连续工作1周时间,初步完成了中青EXCEL文档自动阅卷程序,计划本学期正式实施……除此之外还有合作撰写报告,翻译外文书籍等等。

11级的张秋竹同学是搜索团队中的一员,他用“昏天黑地”四个字来形容那段编书的日子:每天从早上9点半忙到晚上10点,一直对着VBA程序,以至于事后的一段时间一看到计算机就有恐惧感。

朱俭深知队员们工作的辛苦,平时就特别体谅大家。“我们做得很累,朱老师常给我们买很多喝的吃的。开会很会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大家尽量放松开心。”11级的彭子昊同学对记者说。

他用心去栽培搜索团队里的成员,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所长。搜索团队里的学生,有的擅长策划,有的擅长编程,有的擅长硬件维护,有的擅长英语,他努力挖掘并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并发挥其作用。“朱老师是我的伯乐,他给了我足够多的信任,一直在激励我,给我平台去发展自己,我特别感激他。”11级的李颉同学说。

目前搜索团队已经逐渐磨合成熟。现团队的主力成员有30位,包括大三的同学10名,大二的同学20名。还有50位的大一学生正在接受有关计算机方面的培训,包括简单的网页制作方法、PS、outlook、onebook等,每一次的培训都是由技术熟练的队员负责,以老带新。朱俭特别强调和坚持团队的“自我传承”:大三带大二,大二教大一。至于新成员能否最终进入团队,朱俭解释道:“我们不考核基础也不考智力,只考核他们对这件事情是不是有激情,是否有耐心。其实我一直认为天赋并没有那么重要,一个人只要有足够的耐心,愿意付出时间并且对一项事业有足够的激情,相信他一定会成功。”

朱俭曾经对记者说过他有一个目标——结合科研的成果,要让学生在国内的期刊或者报纸发表自己关于学习计算机的心得或者解决问题方法的文章。“队员们都很支持,尤其是大三的同学,面临考研或者出国都需要这方面的东西。”

如今这一目标已经实现:今年搜索团队的多位学生已在《计算机教育》等刊物发表《在团队合作中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文科类院校网站快速开发教学方法研究》,《大学生团队合作经验分析》等论文。

朱俭希望以后有条件能够成立一个计算机实验室,使团队更正规化。“很感激能遇到这么一群有激情的学生,大家一同来做有意义的事。”朱俭对团队的同学生道出了自己真诚的话语,“共同完成任务的艰苦历程会很难忘,你总会常常想起这些人和事。”他希望这个团队能用感情来维系,“等到队友们毕业之后回忆自己曾经在这样一个团队里付出过,那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