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公方彬教授在我校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14-11-03
作者:鲁昱
编辑:梅轶竹

新闻中心讯 (记者 鲁昱)受校团委和公管系团总支的邀请,10月31日,国内思想政治理论界知名学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副主任公方彬教授走进我校,为我校师生带来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专题讲座。讲座开始前,党委副书记张树辉与公方彬座谈。

在正式开讲之前,公方彬教授对台下座无虚席的听众们说,二十年前,他曾来过中青院。现在能再次回到这里,感觉非常亲切。“我这次来作讲座,不是想传播真理,只是有些思考。”他希望台下的同学们能够以求异的眼光和批判的思维来对待这些“尚不严密”的思考。

记者注意到,在学生中间还坐着几位来自我校不同院系的教师。他们分坐在会场的不同位置,像周围的同学一样,在整个讲座过程中仔细听,认真写,时而皱眉思考,时而会心一笑。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公方彬教授在讲台上纵横中西、旁征博引,语言风趣、侃侃而谈,授课魅力可见一斑。

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内核

讲座的主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开讲后公方彬教授主讲的第一个话题却是文化。他认为,若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析透彻,必须在两个方面进行延伸。一是文化,另一个是价值。文化是基础。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信仰则是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所以,必须首先谈文化的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核心价值观。

公方彬教授说,国家有三个层次:三流国家出口产品,二流国家出口标准和规则,一流国家出口文化和价值观。经济实力固然很重要,但不代表一切。鸦片战争前,中国的经济规模占世界GDP总量的三分之一,但仍然避免不了落后挨打的命运。在人类文明进入工业社会之前,中国之所以能长期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中心,原因不仅在于经济,更在于文化。

但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中国,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上却面临很多问题。公方彬教授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属于农耕文化。进入现代社会后,传统文化未与现代社会完美适应,其中部分内容还遭遇了严重的质疑和挑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信仰和价值观上寻求突破。

核心价值观是一切行为的尺度标准

关于核心价值观,公方彬教授的分析十分透彻到位。关于价值,就是得失、荣辱、善恶,反映的是客体对我们的意义和有用性;价值观则是我们在处理问题时确立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而核心价值观就是在整个价值体系中具有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那一部分。

价值是多元的。核心价值则是唯一的。公方彬说,核心价值观反映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之中,蕴含在政策、制度、法律、道德之内。核心价值观对我们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实践都起引领作用,对多元价值观起整合作用,对我们的意志和力量起凝聚作用,对我们的境界提升起奠基作用。

历史一再证明,一种价值观的兴起和没落,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兴起和没落。失去价值观,经济或许可以短期繁荣,但从长期来讲一定会带来衰败。因为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会反映在精神领域,导致信仰危机,从而产生严重的社会危机。

公教授认为,当今世界已经处于价值观博弈的时代。中国应该坚持自己的“三个自信”,克服话语体系的困扰,把握时代的脉动,将自己的核心价值准确清楚地表达给全世界。这样才能建立起与西方国家彼此信任的基石。

信仰就是我们的精神高地

“我们的党之所以能在革命战争年代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原因就在于占领了精神上的高地。”在讲座临近结束时,公方彬教授讲到了关于信仰的问题。他举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和新中国成立不久就决定抗美援朝的例子,说明信仰在我党我军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不仅对于一个组织、一个国家是如此,对于一个人更是如此。如果一个人一生都坚持做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那这个人一定有信仰作为支撑。

这时,公方彬教授提到了自己。截止到现在,他已经持续32年向贫困地区捐助,累计帮助780多名学生上学读书,其中已经有364名考上了大学,累计捐助金额已近160万元。公方彬教授把自己多年来积攒的稿费用于公益事业,他把这种行为称为“源于社会,归于社会”。

“彻底的、绝对的奉献是不存在的。所有的奉献都是为了得到。有人奉献是为了得到物质的享有,有人奉献是为了精神的享受。我就是为了精神的享受。”公方彬说。

最后,公教授在讲座上号召大学生们要坚定理想信仰,紧密团结在习总书记周围,把所有的力量凝聚起来,向着伟大的中国梦奋勇迈进。

讲座得到老师和学生们的强烈反响,讲座过程数次被学生们由衷的掌声打断。讲座结束后,新闻中心记者特意采访了公方彬教授。谈到刚刚结束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公方彬说,建设法治社会的关键在于改变人民的观念。谈到青年人该如何学习的话题时,公方彬说,对于正处于学习积累时期的青年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摄影/鲁昱 赖淑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