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学习笔谈】肩负起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22-06-07
作者:张南
编辑:王娟

  肩负起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张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明确了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为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方向明,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要筑牢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统领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持把这一重要思想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各环节,不断从这座思想宝库中吸取智慧和力量,不断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大众化传播,为党的创新理论提供学术支撑。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努力创造一批有学理深度和学术厚度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主义真,就要坚持回答中国之问和时代之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自觉回答人民之问,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首要学术己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为人民群众拿笔杆子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聚焦人民实践创造,着眼群众需要解疑释惑、阐明道理,在回答和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中实现自身发展,努力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

  文章合为时而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回答好总书记提出的重大课题,就要强化问题意识,时刻心系“国之大者”,找准大势、抓好大事,将党和国家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真正把“书斋里的学问”“书架上的摆设”变成决策中的参考、实践中的指南,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和时代之问,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

  学问高,就要坚持推进学术高质量发展

  质量是科学研究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还处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对中国实践、中国经验的解读在国际上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甚至是“失语”“挨骂”的境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迫切需要从数量积累向高质量提升转变。

  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主体性、原创性是核心,根本在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中国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华元素,系统总结百年来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重大成就和独特经验,加强用中国理论诠释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识性话语体系,积极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德行正,就要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科学研究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解决好学风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持续向好向上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生命力。然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仍存在一些亟待纠正的不良风气,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努力做“德行正”的学问家,自觉树立高尚职业道德,大力弘扬优良学风,反对浮夸浮躁、投机取巧,抵制科研领域“圈子”文化,坚守诚信底线,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传播思想和塑造灵魂的双重重任,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要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风范引领学子,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中央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