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人民政协报:青春唯有奋斗 方能无愧无悔
来源:人民政协报
日期:2024-05-07
作者:朱英杰
编辑:梅轶竹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1919年5月4日,一群青年学生,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振臂高呼。自此,中国正式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帷幕。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回首百余年,无论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中国青年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赤诚追求始终未改。

  ●值五四运动105周年之际,我们对话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原党委书记倪邦文,共同体会一代代中国青年的传承与坚守。与此同时,我们还邀请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王传超参与对话,透过他的故事,一起感受新时代青年的新样貌。

  ——编者

永不褪色的青春

  “这个时代的中国青年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在奋斗。这种奋斗饱含时代的特点,更蕴藏青年的特色。”听闻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王传超的故事后,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团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原党委书记倪邦文如是评价。

  这是倪邦文从事教育和青年工作的第39个年头。总结自己的青春时光,倪邦文感慨:那是一种倔强、不服输的劲头。

  “青春最直接的表达:就是敢拼、敢闯、不服输、不言败。”

  倪邦文说,从事教育和青年工作的这几十年,自己的精神是饱满的。“做青年工作,一直在激励我要保持青年人的激情——包括向上的激情、探知的激情、奋斗的激情。”

  鉴于几十年的实践,倪邦文也在深刻地体会着保持青春的秘诀——“要敢于去尝试新事物、探索新生领域,这就是饱含积极、向上、奋斗光芒的青春。”

  “青春与否,关键在于是否在奋斗、是否有奋斗的精神,而年龄次之。”倪邦文说。

伴着“主动”与“能动”的奋斗,穿越时空

  何以见得一代代中国青年在用自己的方式实现着接续奋斗?倪邦文表示,透过“主动”与“能动”二词便可略见一代代青年主动担当、能动作为的风采。

  “‘主动’指的是青年积极主动地将自己投身于党和人民事业,体现的是自觉性,强调的是主观意识、责任意识、角色意识。而‘能动’则体现的是青年的主观能动性,不是被动应付,而是有热情、有态度,旨在关注其作为青年到底以何种方式为社会发展进步贡献力量,关注青年是如何发挥其自身价值的。”

  回顾历史,倪邦文向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绘满中国青年“主动”与“能动”精神的多彩画卷——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青年一代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奉献自己的青春生命。五四时期,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着力把自己置身于要唤醒自己、更要唤醒民众的角色之中,唤起了整个社会的精神觉醒,唤起了全民族的觉醒。以党的一大代表为例,那时他们的平均年龄不过二十几岁,相当于今天的“90后”或“00后”,但就是这样的一群青年,却将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命运扛在自己肩上。大革命洪流、土地革命烈火、抗日战争硝烟、解放战争巨浪,都凝结着广大青年的无数鲜血和青春生命。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国家一穷二白的面貌,中国青年没有丝毫的退缩,坚决响应党的号召,积极主动投入到向科学进军、向困难进军、向荒原进军之中。青年突击队、青年垦荒队、“两弹一星”元勋等就是那一代青年的典型代表,他们主动将自己的青春无条件地献给祖国。再例如,雷锋精神,我其实也愿意将其称为雷锋现象,因为“雷锋”背后代表的绝不是一个人,而是反映着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形态,即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后,迫切呼唤着一种新的道德文明形态的建立。“雷锋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伴随着社会转型而必然出现的一种崭新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文明形态。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年一代所展现出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是非常鲜明的。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广大青年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还记得,那是在1981年男排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的赛场上,中国队在先输两局的情况下,连扳三局,获得世界杯参赛权。当时全国人民都沸腾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率先在北大喊响并在高校青年群体中开始广泛传播,一时间全国上下为之呐喊欢呼。这背后反映出,当时年轻一代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渴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初,共青团、青年主动服务大局、服务社会,主动发挥自我价值,率先打出中国青年志愿者旗帜,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在急难险重的最需要处,到处活跃着青年志愿者的身影,引导全社会参与热情服务奉献之中。现在,青年志愿者服务已经成为家喻户晓、人人参与的活动主题,充分体现了青年一代开社会风气之先的传统。

  进入新时代,青年一代展现出刚健有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特别是“自信”一词,可以作为新时代青年最为鲜明的标志。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我们经常听到一句时髦的话“与国际接轨”,实际上是要追赶发达国家。而今,我们已经在诸多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甚至还有不少领域已经实现了“领跑”。这是平视世界的青年一代,更是奋发有为的一代。青年们在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在扶贫、抗疫、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等各方面,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

青年,不能仅自扫门前雪

  主动悟思现担当,能动实践显作为。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青年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中国青年才会有力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能充满希望。

  历史证明真理,真理指导实践。“革命战争年代的青年是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而奋斗;和平建设年代,青年一代是为了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去奋斗。”

  “穷则思变,而今天,生存问题、温饱问题都已经解决了,新时代青年应该如何保持不懈怠、不停顿、持续奋斗的状态?”倪邦文抛出新的问题。

  “虽然,总听一些青年说‘躺平’,但我始终相信,‘躺平’绝不是当今年轻一代真正追求的。”倪邦文语气平和,予以例证以鼓励青年一代“莫以‘躺平’为借口,放弃青春的无限价值与可能”。

  “也许有的青年朋友会想:即使自己不努力也能活得很好,反正父母养得起。但如果大家都这样想,都‘躺平’享乐,请问谁来种粮食?谁来制造各类产品?当我们想出门旅游,谁又能为我们提供服务?再退一步讲,即使我们每天都在家打游戏、看电影,也需要有人为我们创造有价值的产品。”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倪邦文说,“每一位青年在社会发展中,都有着自己独特不可替代的角色,贡献大小可以有别。但无论怎样,青年都应承担自己该承担的那份责任。也只有如此,这个社会‘机器’才能运转起来。”

不做青年“官”,要做青年友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向广大团干部提出寄语,强调要同广大青年打成一片,做青年友,不做青年‘官’,多为青年计,少为自己谋。”倪邦文说,长久的青年工作实践使他对这句话有着别样的体会。

  “坦率来讲,作为青年工作者,我们必须客观地认识到,当代青年确实遇到了以前历代青年所没有遇到过的困惑和难题。他们一方面生长于纷繁复杂的互联网环境中,处于全球化的浪潮中,面对各种思想博弈,困惑多多;另一方面,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又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学习、生活压力,挑战巨大。这就需要全社会尤其是青年教育工作者俯下身子与青年人交流、交心、交朋友,以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切实存在的难题。”

  “同时,我们也必须理性认识到,当今青年一代有受教育程度高、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创造能力强等系列优势。”

  帮助青年一代健康成长,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倪邦文看来,还需注重制度构建问题。

  “制度是促进青年成长发展的根本保障。”倪邦文介绍,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2022年,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17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意见》……

  “系列文件的出台,为青年一代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这很值得肯定。我想我们至少在工作环境、生活条件方面,为青年人松绑,让他们能把更多的精力真正投入到创新创造的工作中去。”

  今年两会期间,倪邦文提交了一件《关于助力青年人圆梦安居的提案》。“很多青年,从学校毕业走向社会,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得有个地方住,从一张床到一间屋到一套房。我们需要帮助青年人‘安居’,方能更好地鼓励他们‘乐业’。”

  “其实很多关于保障青年健康成长的文件政策都已出台。”倪邦文说,他最期待的,就是看到这些制度保障可以一步步落到实处。

   (转自《人民政协报》2024年5月7日 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