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理念的理论逻辑
郑伦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报告全文百余次提及“人民”二字,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
人民至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要求。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历史不是无主体的抽象,人的存在是历史活动的主要前提。人类需要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以维系生活所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则成为社会生活最本质的关系。社会生活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形成生产关系的总和。每个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都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此外,人不仅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还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更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因此,世界历史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创造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形成历史结果的合力。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尊重人的主体地位的体现。
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基本方法。“一切为了群众”是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一切依靠群众”是党一切工作的力量源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则是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群众路线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党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中扎根于人民群众,经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而最终形成的。党的群众路线经受住了实践和历史的考验,并在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人民至上是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党源自人民、尊重人民、依靠人民、服务人民、惠及人民、引领人民,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历史性成就,让人民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人民至上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底色。价值底色是指一个思想体系中最本质的部分,是一个思想体系得以立足的前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底色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人民至上以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为基础,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从中国具体实际出发,是对我国所处历史情境的理论回应。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为本,再到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虽然表述有所不同,但我们党一直以来秉持的执政思想的价值底色一以贯之,那就是在任何时候都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样的价值底色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价值取向,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根红线。
(本文作者系党的青年运动史教研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