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众专家热议青年创新型人才培养
来源:新闻中心
日期:2010-12-14
作者:团研所
编辑:trswcm

2010年中国青年人才论坛圆满落幕

新闻中心讯  1211日简短的开幕式后,12位专家学者在首届中国青年人才论坛上就共同关心的青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问题及各自研究领域的成果做了精彩的发言。

论坛以“青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主题,邀请了中国人才研究会相关领导、专家学者、企业管理者以及中央有关部委领导参加。

当天上午的论坛第一部分由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中国人才研究会青年人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马抗美主持,主题是青年创新型人才与外部环境。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我国人才学重要奠基人王通讯首先从文化角度回答了“钱学森之问”,他尖锐地指出,我国培养不出杰出的创新人才归根结底在于文化,我们的社会充斥着太多的官本位思想和行政化作风。要想培育有利青年创新的环境,首先要构建多元融合、竞争拔尖、和谐互助以及宽容平等的文化氛围。

倍受社会关注的创新工场首席运行官陶宁发言的题目是《从创新工场看创新型人才培养》。她重申,创新的重任最终要落在企业的肩膀上。她通过创新工场以及其他众多企业的创业实例,展现了当今中国创新创业环境之“恶劣”。她说,当前我国政府对创业的态度可总结为“放养”一词,事实上,创业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政府在资金以及政策等方面全力扶持,那么创业完全可以做到“科学养殖”。另外,陶宁女士还提到,要推进创新文化的培养,需要我们在全社会营造尊敬创业精神的氛围。创新工场将致力于为中国青年中优秀的创业者提供支持。

在题为《人才在中国发展与开放人生》的演讲中,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提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尤其是知识服务经济的发展,最重要的资源将不是土地、能源、资金,而是人才。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型,包括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型,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从招商引资向招才引智,从硬件建设到向软件建设,从投资拉动型经济转向人才拉动型经济,从资源密集型到知识密集型经济增长方式,从只重视经济科技创新到社会创新并重的发展模式,从主要面向国内人才资源到面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等八大转型,无一不需要优秀人才的驱动。另外,他还对提升中国人才驱动力提出了具体建议。他呼吁当代青年人才应具有开放的人生观。

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钟祖荣强调,青年人才开发意义重大,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的需要,同时,青年人才的巨大潜能值得开发且未来价值突出。随后,他又分析了当今中国青年人才成长的环境,并且指出良好环境的创造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家庭的支持以及青年自身的努力。他呼吁为青年人才成长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提出“引导策略,为青年人才发展提供机遇,对青年人才进行专业指导”三点创造人才环境的战略建议,

我校团研所所长、中国人才研究会青年人才委员会秘书长吴庆主持了下午的两个论坛,主题分别为创新型青年人才的成长规律、青年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知心姐姐”、中国儿童教育专家卢勤以《创新始于提问》为主题,强调了提问对儿童创新思维形成的重要性,她以极富感染性的语言阐释了“创新为何始于提问”。她认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孩子提问的积极性,并让孩子自己寻找答案。把问题交给孩子,让他们学会把不方便变为方便,这便是创造的开始。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用丰富的视频资料和生动的案例展示了人大附中近年在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取得的成果,并从教育的角度阐述了一条龙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她指出,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新的教师,而无论是创新人才还是创新教师的培养都需要一个创新的氛围,其关键在于不拘一格。她向大家介绍的胡锦涛总书记到人大附中和她交流培养青年创新型人才的细节让在场的专家和青年陷入深深的思考。

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关海庭教授则从高等教育的层面谈创新人才的培养,他以北大的元培模式为例,就高校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发表看法。他认为,高等人才的培养应同时从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入手。对于前者,关海庭比较赞成自由平等但管理有序的散养模式;而对于后者,他则坚持在学生入学之初进行通识教育,鼓励学科交叉,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最后,他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方法总结为十二字方针,即“加强基础,尊重选择,强调指导”。

我校副校长、中国人才研究会青年人才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李家华教授从创新教育的理论出发,提出青年人才培养是创新教育之本,要求青年突破思维定势,积极创新。之后,他简要介绍了现代创新教育模式和现代创新教育的方法,并提出建立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的三个要素,即:资金和物资基础,技术支持以及创业文化。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黄志坚以《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优化机制》为主题,说明了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五种机制。他认为青年人才的规律表明,青年人才的造就既离不开自我的努力,更离不开社会机制的培育。扶持青年人才脱颖而出需要营造和优化五大社会机制:培育机制、“赛马”机制、破格机制、举荐机制、服务机制。其中,最为重要的要数“培育机制”,而且在此当中有两个误区需要消除:一为家庭教育中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二是学校教育中的重知识传授轻创造力开发。

中国科学院机关党委副书记胥伟华以中国科学院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调查为个案,总结了培养青年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经验,他指出,青年科技帅才应具有“如鸟、如虎、如马、如龙”的优秀素质。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郭铁成从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角度提出中国的发展要走创新人才要素替代战略,并阐述了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研发经费的投入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中国人才研究会经济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姚裕群的演讲的题目是《创新与高等教育改革》,他从创新的内涵研究出发,着重从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创新发表了自己看法。他认为,适应创业的教育改革要实现教育的四化,一是管理体制的市场化,二是办学模式的灵活化,四是培养内容的应用化,四是目标层级的职业化。

三段论坛专家发言后都与现场嘉宾和青年代表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与会学者和青年就大家所关注的中国创新环境问题、人的创新素质成长的规律、科学家成长的德才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互动。

正如李家华在论坛总结时所说,此次论坛是一次学术盛宴,有高度、有深度、有宽度、有效度,学术论坛最后的成果一定会影响社会,影响他人,影响我们自己。他祝愿中国青年人才论坛越办越好,为我国青年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切实有效的理论支撑。(团研所供稿  摄影/张鹏飞)

 

相关链接:中国青年网“青年人才培养论坛”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