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李雨竹
9月5日,校园里洋溢着青春的热烈与喜悦。在报到的新生人流中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刘淑慧。与往年此时忙碌于信息化办公室前台,为师生学员答疑解惑不同,今年她是以我校2025级研究生新生的身份,站在了报到队伍的序列中。这个秋天,她完成了一次美丽的身份蜕变,用坚持和奋斗书写了一段动人的求学故事。
初心:在服务中萌发的求学梦
“决定考研从来不是一时冲动。”刘淑慧回忆起自2019年来校工作以来的日子,眼中闪着光。“在帮助学校师生解决信息化问题的同时,我总被校园里浓厚的学术氛围所感染,特别是遇到一些超出能力边界的工作、或是面对网络上多元的观点时,我深切感受到知识储备的重要性。”
刘淑慧(右)在报到现场
谈到考研初衷以及专业选择,她的语气多了份坚定:“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灵魂’的学科,就像人类心灵的工程师,能帮人找到精神的方向。中青院是我深爱的地方,这里不仅是工作单位,更是让我成长的家园。我希望能够在这里深度学习,将来更好地服务青年工作。”
奋斗:星光不负赶路人
备考之路从来都不轻松,对在职人员更是如此。白天全身心投入工作,完成岗位职责,只能在晚上和周末的时候凑时间看书复习。
不仅如此,刘淑慧本科学习的视觉传达艺术专业,涉及到跨专业报考,与同专业报考的人相比,专业基础较为薄弱,需要下更多的功夫复习备考。
“在备考过程中,即使焦虑也从未想过放弃。”刘淑慧告诉记者,这段备考经历对她而言是一种历练,“历经三次考试,最终成功‘上岸’,在这三年里,我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如果轻易放弃我会觉得很不甘心,自己认定的事情再困难也愿意尝试。”
展望:在新起点上整装出发
对于研究生阶段的生活,刘淑慧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
“之前在工作岗位上,以工作为中心,学习不同的工作技能,尝试做一些多样性的工作,现在我要以学术为主,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更加充实自己。”她坦言,“尤其是要进一步打牢专业基础,能够跟得上同学们的步伐。”
此前在工作中,她就注意留心观察到青年学子在数字化环境中的思维特点,“这些观察能够为我之后的研究拓展一些新的思路。”她说道。
“之前的工作经历对我而言是一种积累,这里永远给人成长的机会,让我敢于追梦。”对于未来,她充满信心,“三年的备考确实很辛苦,我想对得起自己这三年的时光。未来,我希望能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为青年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采访最后,刘淑慧想对同样怀揣梦想的人说:“或许此刻你正身处迷茫的‘黑暗期’,并且犹豫自己选择的路是否正确,但你一定要相信前方的路是光明的,你走的路也一定是适合自己的路,所以请一直坚持下去,不要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