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级经济关系学院 邱子添
2015年秋季,我有幸参加了我们学校和英国威尔士大学三一圣大卫合作的交换生项目。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如实地描述一下我在英国交换期间的见闻,并说说自己的一些感受。
环境
“英国除了伦敦,其他的地方都是大农村。”一个在英国留学的朋友曾这么给我描述过英国。一开始我也不以为然,认为朋友的描述可能有些夸张。可是,第一天到达伦敦希斯罗机场,坐上从机场到学校的班车,车驶出伦敦不久,一路上看到果真都是悠然田园的自然风光:宽阔的草坪上点缀着怡然自得的奶牛和绵羊,干净的道路旁都是一栋栋五彩的乡间小别墅,远处有矮矮的被绿草覆盖山坡,山坡上是蓝天和白云。窗外的风景饱和度极高,颜色生动得好像一幅幅油画,车上的人纷纷掏出手机拍照,非常激动,也许是因为好久没有看见如此美丽的自然风光了。
几个小时后,我们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深夜,空气很冷。校园里雾气弥漫,灯光昏暗,一条小河安静地流过校园,路上一个人都没有,寂静得有些可怕。可是当我仰头一看,瞬间被天上的美景所吸引。广阔无垠的天空上,一轮皎月悬挂,周围洒满了璀璨的繁星,光彩夺目。我瞬间就被这样的星空所震撼了,凝望着天空,仿佛畅游在一场深蓝色静谧悠长的梦境中。真的是好久没有看见星空了,如此透彻、明净、广袤无垠。
之后我们被负责人带到了寝室。寝室建造在一座小小的山上,每栋寝室最高也就三层,显得特别可爱。我的房间是有独立卫浴单人间,房间不大,但是感觉很温馨。寝室配备得有电暖器和公用厨房,大概6个人共享一个厨房,而这里也将是我之后和本地学生经常聚会的场所。第二天起得很早,我一打开窗帘,一束阳光照进屋里,窗外是参天的大树和桌椅秋千,心情顿时开朗起来。
在后来的学习生活中,我也对这里更加地了解。威尔士大学建在兰彼得小镇里,镇子很小,被低矮群山包围着。我们每天都可以看见有羊群在山上闲适地吃草,慢悠悠的,像天上的白云一般自在。虽说是在这样的原始大乡村里,但是人们生活却很方便舒适。学校修建得非常先进,楼层不高,但是设施设备非常完善,甚至还有星巴克。离学校不远就有一个大型超市,在这里几乎能买到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物品。小镇上有餐馆、咖啡厅、理发店、医院、牙科诊所、电子商品店、裁缝店、文具店等等,因此根本感觉不到任何的不便。小镇里的道路、广场和小花园也被打理得整洁如新,住在周围人们会在出太阳的时候出来散步遛狗或者跑步健身,很是惬意。
最值得一提的是学校的图书馆,这里是我最常去的地方,也是我最爱去的地方之一。常常去是因为要为阅读教授布置的Reading List,还要写期中、期末论文。图书馆藏书丰富,足够应付在这边选的课程。最喜欢去这里是因为图书馆设计得超赞:图书馆四周都是窗户,大大的落地窗外是草坪、山丘和蓝天,紧挨着窗户是小圆桌和小沙发,要么是供学生免费使用的电脑。每次坐在这里学习阅读,看着窗外的阳光和景色,都会感觉十分惬意。虽然学习压力不小,但是在这样的地方学习看书,一点都不会感到累,反而有一种享受生活,享受知识的喜悦。
饮食
作为一个从来不在家里做饭的人,我刚来英国的时候基本生都是靠着微波炉食品度日。微波炉食品其实也都不错,质量监管严格,都有明确的保质期,且都在5天以内,因此吃起来也很放心,这些在超市都能买得到。但是吃久之后难免有些腻,因此我和同行的同伴便自己去买炊具,自己做菜做饭。原材料和厨具在超市就能买到,应有尽有,唯一的问题就是不知道怎么做,我们甚至连烤箱都不会用。于是我们自己上网下载菜谱,或是请求室友的帮助,边学习,边尝试。之后慢慢也就做成很多美食。平时去其他城市的时候,我们也会去中国超市买老干妈和火锅底料回来,这两样东西堪称做饭神器,有了它们伙食问题基本上就不用操心了。
与同学共用厨房有一个好处就是你可以吃到各种各样的美食。似乎是他们的习惯,本地学生会在周末或是过节的时候聚餐,大家轮流做饭或者是每人自己做一个菜带过去,然后大家一起吃。每次有这样的聚餐,我都既痛苦有兴奋。痛苦是因为不知道做什么菜比较合适,本来会做的菜就很少,做出来的菜再和他们的菜比起来简直相形见绌。兴奋是因为每次都能品尝到超棒美食。他们的厨艺不夸张地说都是大厨级别的。我想是因为本地的学生大多18岁之后就独立生活,而且高中毕业并不会立刻进入大学。因此在厨艺方面也就被锻炼得越来越厉害了。
除了自己做饭,我们也可以到周围的餐馆里吃,其中大部分是西餐厅,一般都是汉堡、牛排之类的菜,分量多得吃不完。不过小镇上也有中餐馆,虽说口味一般,不过能在这样一个英国乡村吃到家乡美食,实在是很感动。
学术
虽然说这里的人生活节奏很慢,平时做事也是慢吞吞的,不过他们对待学术可谓相当地认真。我在英国选了三门课,每门课都由不同的教授上,每个教授都非常敬业、认真。每周,他们会把下周的课程安排写在一个叫Moodle的校园网上,我们每天都要浏览这个网站上更新的信息,以提前为下节课做准备。一般情况是一节课一周读一本书(全英文版),一周上两节课,第一节课教授讲知识点,第二节课就是Seminar小组讨论课。如果不提前看完Reading List要求看的书,我在课上基本就等同于听天书的状态。这里的教授对待论文更是严谨苛刻。还记得我第一次在这边写期中论文,当时为了避免得低分,就请教授帮我看看论文的初稿,谁知当他读完第一段以后,就给我指出大量的错误。我也惊呆了,他严谨到一个逻辑链,甚至一个标点,一个形容词都不能用错,论文里所有引用的地方必须标注出处。我记得我在就错用了Imperative 和important,这两个词在国内英语课上都诠释为“重要的”意思,然而在教授眼中,这两个形容词表达的程度并不相同,因此不能划等号。从此,我每次提交论文都更小心谨慎,校对很多遍以后才敢提交。
很多人都会问,在这里上课能听懂教授讲课吗?我想对于大多数雅思分数达标的人来说,还是可以的。这里的教授上课都没有威尔士口音,大多都是正规的英格兰口音。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因为他们的语速非常快,再加上成串陌生的学术词汇,确实有些跟不上节奏。由于自己一直以来都是看美剧,因此对英式口音更是不习惯。不过人类的适应能力还是挺强的,逼着自己听久了,耳朵也就慢慢地也就习惯了,甚至让自己也感染了不少英腔。回国之后也明显感觉自己的英语听力有很大的提高。
也许是英国人与生俱来的含蓄,几乎所有人讲话都会带有隐喻、讽刺和冷幽默,包括教授也是如此。很多时候,教授在课上面无表情地说了一句简单的话,却引得全班大笑,这样的事经常有,可是我却很少明白他们的笑点在哪儿。也是到后来慢慢熟悉以后,才开始领会这种含蓄的幽默和讽刺。
本地人
首先说说和我一起上课的同学。不像国内的学生,他们大多数人都是工作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来上学的。他们本地人其实是把上大学作为一项投资,由于学费昂贵,大多向银行借款上学,等毕业工作以后再来偿还。因此我某一门的同学里有几个孩子的父亲,也有60多岁的妇人,甚至还有屠宰场的屠夫。因此,在这里上课,你真的会感觉知识是不分年龄的,没有界限的。只要你还有学习的欲望,纵然已是白发苍苍,你也可以和你在小组讨论课上谈天说地。但是很多同学其实是威尔士人,因此口音和吃音的现象非常严重,有时候他们说了很多,我只听懂一两个单词。还好每次教授都会单独和我聊,类似于单独辅导,使我在小组讨论课上也有不少的收获。
其次说说这里的室友。我的室友全是白人,准确滴说,整个小镇上基本都是白人,因此一开始会很想融入到他们的活动中去。幸运的是,室友都非常友善。还记得刚到学校的时候,学生会举行了新生Party,室友们邀我一同前往。可能是整个小镇上为数不多的亚洲面孔,因此我的搭讪率还是挺高的,问我的第一个问题一般都是问我是哪里人,我也惊异地发现外国人其实分不清中日韩国人到底有什么差别。那个晚上认识了很多同学,并互相加了facebook。
之后,室友会经常聚餐,被称作Flat Party,通常都是在周末,一般就是大家一起做菜,饭后就开音乐,音量特别大,然后开始玩各种扑克游戏,用喝酒来惩罚输家。所以,每次Party过后我都是醉得很迷糊,以至于被他们抬回寝室。不过,每次都特别开心。
再来说说小镇上的人吧。由于是在农村,因此本地人大多都是老年人,据说年轻人都去伦敦赚钱了,只有退了休存了钱的老人才会来这样悠闲的镇上安度晚年。还记得有一次走进一家餐厅,诧异地发现里面做的全是头发雪白面目慈善的老头儿老太太,看报、聊天、喝茶还有发呆。我和同伴走进去后,瞬间成为焦点。也许是因为他们很久没有见过这么年轻的小朋友了,于是围着我们东问西问,态度真的很好很友善。我也了解到,正是因为这里老年人比例这么大,这里的犯罪率才会非常低,几乎大家都可以过着夜不闭户的生活。
说到安全,我想到了一个本地的警察。来这儿的第二天,我在街上到处找超市,这个警察看见我后问我想去哪,得知我的情况后,不仅带我找到了超市,而且还热心地领我把整个小镇几乎都转了一圈,并给我介绍了各家店铺和餐馆。我当时倍感受宠若惊,心想肯定是自己人品爆发,才遇到这么乐于助人的警察。生活一段时间后,其实发现这里的每个人都非常热心,乐于帮助陌生人。而这个警察之所以有时间带我转悠,可能真的是因为这里太安全了。
旅行
说到交换期间最大的收获,我想就是把英国都几乎走遍了。我把课都选在了三天,另外四天都是出去旅游,基本保持一个星期一个地方,光伦敦就去了六趟,其他还去过牛津、剑桥、卡迪夫、曼彻斯特、温莎、利兹等等大大小小的城市。
你也许会问,这么爱旅游,岂不是会耽误课程,其实一点也不会,相反还能对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英国火车公司对学生优惠非常多,我每次坐火车几乎可以打7折。而且火车开得都很慢,从威尔士这边到伦敦大概需要5个小时,再则火车上基本上没有人,因此每次坐火车基本上都是一个人占四个座位和一个小桌子,然后就可以在火车上看书、写文章。在火车上学习其实也是一种享受,窗外的景色美不胜收,列车慢吞吞地行驶,阳光洒进车厢,写作的灵感也随之浮现。
英国各地都有很多博物馆和教堂城堡,大多都是免费的,因此参观各类大大小小博物馆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由于英国历史久远,且本国人非常重视保护历史的遗迹,因此去到很多城市都有穿越时空的感觉,很多楼房外观看上去都是文物级别的旧楼。这些建筑,同那些西装革履的英国绅士一样,都有一种古色古香的英伦气质。除此之外,本地人至今还保留着喝下午茶的习惯和很多传统的生活方式,因此他们的生活过得也非常讲究,具有小资情怀。
英国交换项目结束了,匆匆三个月的时光美得像一场梦,留下太多感悟,太多回忆。正如第一天在兰彼得看到的星河,也许这次经历也只是人生繁星中一颗,但是它的光芒却将一直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