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荷兰莱顿大学201509】荷兰印象
来源:
日期:2016-03-11
作者:
编辑:蔡晨青

2014级新闻传播学院 陈悦悦

当你问我对荷兰的印象时,我能给出你很多关键词:

绘画,抽象艺术,自行车,微笑,友好,运河,洁净,风车,大风,太阳雹,下不完的雨,偶尔粗鲁的年轻人,金发碧眼的帅哥,金发碧眼的大长腿美妞,交通小贵(阿姆到莱顿7欧左右),中国超市,中国城(海牙),赶不完的趴(通常周五、周六晚11点后),自行车修理店太黑,哦、还有乡间的大白鹅、大海鸥们。

在朋友家帮忙包饺子.jpg

我留学荷兰半年,大小事经历了个遍,被室友欺负过也哭过反抗过;和不同国家的朋友们一起喝醉蹦蹦跳跳趴到深夜笑的没心没肺过;上最后一门课要离开时,因为舍不得教授犹犹豫豫转身再转身跑回去、站在那里却多一句话也讲不出过,最后硬生生地说了一句goodbye就离开了。后来教授写了长长的短信说真希望再见!我也曾激动地手直抖,回了长长的一段,很珍惜过;回来后本以为就那么,和所有的人都画上句号,却意外地收到了一个朋友长长的短信问候我,那时才觉得,人生也许没有那么既定的死板、戛然而止的绝情,心脏因为真情的流露扑通扑通地跳动过;穿梭在土耳其、瑞士、芬兰、德国…这些城市时,我不仅看风景也深深被人们的帮助和微笑所打动过……

在此我只想说一说这半年后我对荷兰最深刻的印象,包括荷兰总印象,阿姆斯特丹和我所居住的城市莱顿。除此以外,还有关于两个涉及知识学习的部分:练英语和课程。我不能单单称这两部分为“学习”,因为难道看画展不是在学习么,走访博物馆不是么,就连去酒吧和朋友聊天、点酒也是学习啊。

荷兰总印象

干净、安逸、英语使用率高、包容

荷兰看起来是个小小的存在,它的占地面积才刚刚比台湾大一点儿,周围国家有英国、德国和比利时等,就我自己的旅游经验来看,荷兰较其他欧洲国家的突出优点是安逸和洁净,如果还有什么,那必定是90%以上的荷兰人都会说英语的便利。

用荷兰朋友的话解释其英语普及率之高的原因,“我觉得一是因为我们国家太小,不像法国、德国这样的大国语言根基深,二是你也发现了,荷兰是个不同种族的人混杂在一起的国家,需要找一门共同的英语交流。”后来我慢慢体味出这种语言相通的妙处,荷兰人普遍上要比法国人德国人看起来友好的多,因为他们将“讲英语”常态化,让你感到自己讲英语并非是不礼貌、不尊重当地文化的做法,反倒是如果你挖空心思地说一两句荷兰语来,他们还会觉得你多此一举呢。

因为语言的相通衍生出的是相处的和谐感,记得后来一个德国朋友说起他很喜欢荷兰的原因是包容,“我们一家从哈萨克斯坦避难,我家定居在德国,婶婶则在荷兰,她告诉我在那里她感到很舒服,因为他们小区的当地人并没有因为她是移民就排斥她,他们很欢迎她,比如会送糕点过去和她聊天,有什么社区活动也会叫她参加…他们让她有‘家’的感觉。”

连接河道的小桥.jpg

莱顿桥头 夏天里总有那么几束鲜花点缀在桥头、路边

如果你在这里晃久了也许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家家户户带着小情调的院落里坐着那么一对中年夫妇,他们晒太阳、读书籍,听孩子的笑闹和对面河道中的流水声,一望无际的平野上坐落着稀稀疏疏的那么几个风车堡,难得的晴天里坐上渡船沿着几百条河道中的几条探访一下某座城市的样貌,坏情绪是有的,但大部分人都微笑着向你问好、或只是微笑。

说起对荷兰的印象来,我最想提到的是绘画,在此也向即将来读书的人推荐一门课——Dutch Painting,我断断续续去旁听过几节,老师不仅会把荷兰绘画史和大小流派一一向你介绍,也会给你讲解画家们在创作时运用的手法,因为她总是带着对这些画作的热爱用赞叹的语气一一道来,你也就不知不觉得被她打动了,记得老师的经典口头禅:“I wish I had this painting!” 有时遇到一些彼时贱卖现在已是名满天下的大作时,她也会懊恼地抱怨,“我要是在那个时候就买走了这幅画就好了,现在真的是买不起了。”挺像我们大北京房价还没涨起来前到涨起来后的那种人们的抱怨的。因为这门课,我稀里糊涂地记下了很多知名的画家,也学会了欣赏主要是油画的方法和角度,才不至于在之后逛博物馆时只能走马观花。

所以说,提到荷兰,别先想到它的红灯区或是大麻合法化的条例吧,但愿你的心有足够大的空间留给其他东西,比如琳琅满目的博物馆,尤其是美术馆:鹿特丹的现当代抽象美术馆,乌特勒支的音乐盒博物馆、米菲兔工作室,莱顿的市博物馆、历史博物馆,海牙的皇家博物馆(戴珍珠耳环的少女),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国立博物馆、安妮故居,代尔夫特的维米尔故居……我只是陈列了有限的几个我所去到的地方,还有更多数不胜数的博物馆,荷兰人是极其爱逛博物馆的,特别是上了岁数的老头老太太们,经常搭着伴儿去看大大小小的展览。其中以美术馆为首。

因为提起绘画,荷兰几乎可以毫不犹豫地对自己悠久的历史竖起大拇指。

当然你可以说德国的表达主义画派或法国的印象画派,但至少在17世纪,绘画是属于荷兰的,这段黄金期内它出了不少闻名于世界的大师:珍珠耳环少女的创作家维米尔,明暗对比的用光大师伦勃朗(生于莱顿,在通往莱顿大学主体图书馆的路上还伫立着他的雕塑),喜欢以幽默手法勾勒室内场景的Jan Steen,肖像画画家 Frans Hals……

在这里,这个国家对艺术的热爱程度超出常人的想象,几乎每周都有各种各样的展览在进行,抽象艺术展、画展、摄影展……为什么呢?

也许是因为悠久的绘画历史、也许是海上贸易后积累下来的殷实财富让人们勿需再为生计烦忧、或许是完善的素质教育让荷兰民众从小就培养出了对美的尊重。(我经常在博物馆里看到一群熊孩子坐在名画前听着老师讲解,有时还会举手问问题或回答问题)

记得刚来荷兰时我还没接触到这么多展览却已经十分感慨,我要是学艺术的就好了,单是走走荷兰的大街小巷就能思如泉涌…..

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第一次访问荷兰,你一定会醉心于它艺术画廊般的街景,处处精心的设计,大到一座奇形怪状的建筑、一个伫立在马路边上绿化带里的废铁抽象雕塑,小到家家户户门前的吊饰摆放、花草布景。但如果你已经有幸去其他欧洲国家观光,你会更加体会出荷兰的与众不同,它拥有所有欧洲国家都有的典型建筑风格,街道、啤酒坊、咖啡馆……但它有点儿过分的洁净程度、整齐悦目的田野、交错相通的河道、广阔的田野上点缀着的那么几座风车,无法不叫你赞叹这个小国家对其公共设施的管理用心程度实在惊人。

当然,也不止一个荷兰人跟我说过,Nee(不是),荷兰固然好,但太小了,而且呆久了就会感到无聊。

所以,我的总结是,荷兰是一个富有艺术美感的养老之家。(当然,要除去首都阿姆斯特丹。)

备注:计划逛3、4个以上的购买博物馆卡更合算。

喜欢博物馆的人最好在荷兰博物馆官网上预先购买博物馆卡,60欧一年期限,或直接在各大博物馆前台购买,建议第二种,因为邮寄费时费精力。

很多人使用新卡时不填名字和出生日期,因为安检人员一般不查,从来不查!(以防万一,我玩不了心跳,还是都填上了。)

我在Facebook上和人买的二手卡(没填名字也没填日期的新卡),花了35欧,碰面发现是认识的人,便宜了5欧哈哈,最后30欧成交。

初来乍到阿姆斯特丹

初到荷兰第一天我慌慌张张在buddy Eva的带领下跑了一趟莱顿放了行李就赶回首都的酒店休息了。

在路上,我看着人们各异的服饰,想着,这真是个奇怪的国家啊。记得当日是8月3号,且不说穿衣风格各式,就连季节也不统一,短袖短裤、长袖长裤、还有穿羽绒服的!人们的肤色、打扮、发饰等等也都不同,有的像是流浪街头的音乐人的范儿,有的却是严谨不得了的Office Lady,有些还穿着和尚服。。。你的第一个感觉不是谁时尚、谁土,是大家都很时尚,却是不同风格的时尚。当然,我暗黑了一句,大家的脑子好像都长了泡,大小不同。

后来逛了大坝广场和商业街,因为到的时候已经是下午4、5点,景点都已闭门,我也就不得不,沐浴着醉人的阳光、买一只冰淇淋、掏出自拍杆儿在广场上把自己p到王宫旁以结束当天的行程。

回到酒店,这虽然是个不足40平米的小双人卧室,却并不拥挤,简约时尚的设计感体现在每个布置上,主色调是白,为了节省空间,浴室镶嵌在墙面里,浴室打开就是一面全身镜,配浴缸。出浴室的旁边是一扇欧式落地窗,我坐在上面,看着下面来来往往不太多的人们在暮色下,想,街道好干净,但,为什么还不日落? 那时已是9点。

显然我还不太习惯10点落日的洁净小荷兰,没办法拉上厚厚的窗帘,熟熟睡去。

我所认识的阿姆斯特丹,带着一点北京的忙碌却少了一份拥挤,是夜色中坐在渡轮上略过的17世纪、18世纪的古老建筑群,是唐人街甜辣酸爽的越南米粉,是偏远仓库里的电音大趴上吧台小哥请的一杯啤酒,是我想逛无数遍的梵高博物馆、国立博物馆、是带有中文讲解器的荷兰王宫。

晴天时的阿姆斯特丹.jpg

雨过天晴的阿姆斯特丹

我所认识的阿姆斯特丹,不如我居住的小古镇—莱顿那么可爱和安逸,带着疯狂、叫嚣着个性、附着丝丝危险的感觉,却是个艺术爱好者的好去处,要说我现在有什么遗憾的,就是没有更多时间去逛阿姆那些奇奇怪怪的博物馆(包包博物馆、波士酒博物馆……)

古镇莱顿:Night Ends Here

莱顿以其大学闻名,出了不少政治首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除此以外,莱顿更以其古老闻名:古老的河道,古老的建筑,古老的街道。走出现代简约风格的火车站,在你眼前延伸的,是一个有点类似于经常在英剧里见到的18世纪古朴小镇,而主人公是你,你却在上演自己的生活。

细雨纷纷时 俯视莱顿小镇.jpg

细雨纷纷时俯瞰莱顿

简述我对莱顿的感觉,因为有太多可写太多想说,以至于不知从何说起,突然翻到1月16日的日记,觉得放在这儿再好不过。

Leiden.

Night ends here.

这是我半夜12点多一个人骑车回公寓时的感受。

在这座安静的历史古城里,小雨细细密密的落下来,昏黄的路灯化成一道线消失在眼角,前面仍是雨、仍有灯,雨雾和亮光搅混在一起如梵高的“黄房子”油画,但多了一份朦胧少了一份强烈的艳丽。

夜幕下的河道.jpg

骑着自行车 推着自行车 走走停停

在北京,你走在马路上要躲车,但多半是坐在车里,公交车、出租车、或是家庭轿车里…路旁掠过去的也是路灯,但那灯在车水马龙之间却是多了一份繁华少了一分醉意,说好也好,说坏也坏。好在它如此骄傲地展示着自己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该有的面貌,坏在它缺少为人类所应享有的舒适生活环境的美感。

In Beijing, night never ends.

在玩乐中练口语

很多人会好奇到荷兰能不能锻炼口语,我的回答是,能锻炼出你敢说的勇气,如果你能积极参加社交活动而不是一心窝在自己的国人小圈子里的话。

几个月下来,我的感觉是,欧洲人的英语并不比我好,但他们的听力比我好。所以在交流过程中,我总能自信地表达,因为错了就错了,他们也好不到哪儿去哈哈,原谅我莽撞的自信。

当然口语错误一旦形成习惯是很可怕的,所以我去文学院的语言中心报了额外的英语班,偶尔反思我这句话怎么说,说得对不对。

因为文化差异,我和欧洲伙伴们并不能成为十分知心的朋友,这么些个孤独的日子里,我得感谢我的马来西亚小伙伴,她是很能聊得来的女孩,因为同属亚洲文化说起话、办起事来总能心意相通,她不太爱讲话喜欢倾听,也让我这个大嘴巴多了一些锻炼的机会;

与朋友在荷兰煎饼餐厅.jpg

和朋友吃荷兰特色大煎饼 这可能不是最美的她们 却是我心目中最美的样子

想锻炼英语,也可以多参加facebook上的活动,我会去参加由人免费教授的油画课、大家一起动手做的美食交流活动、在咖啡厅做荷兰特色游戏等;最最激动人心的,当然这和锻炼英语不直接相关,却起到了重要作用,只要有小伙伴张罗去酒吧或去趴,我来者不拒,因此也交到了很多欧洲朋友。

最后,当然要强调上述仅是我个人想法,学英语因人而异,我到荷兰前信誓旦旦自己要学英语,到了之后,活动让人眼花缭乱、节日一个接一个、琐事也是接踵而至,我唯能偶尔想想自己要学英语,大多时间还是以体验为主,碰巧我又是那种天生好动型的,所以一刻闲不下来,不是在参加活动、就是在约朋友玩耍、要不就是在读论文写作业,半年时间里,睡得不多却天天精神倍儿棒,追剧这事儿也在无形中戒了,因为没时间。

欧洲学生怎样上视觉文化课

我对课程如何的感慨并不太多,就是英语授课,课前阅读文献,课后写其中paper,结课方式论文或试卷。因为是英语授课,老师讲什么都听不懂就麻烦了,我在荷兰上课时遇到过浓重的荷兰口音和要命的平调爱尔兰口音,学了荷兰语后前者听得习惯多了,后者一直要命到最后……

关于课堂气氛、内容设置如何,不一而论。在此我只能简述一堂我旁听过的视觉艺术课——“Visual culture”。

托马来西亚小伙伴Arina的福,我去上了visual culture。老师的口齿清楚且流利,但我却总是处于不懂的状态,多半是因为她说了很多术语。

这节课严格来说是一堂我们国内也十分流行的小组展示课。每个小组都上台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老师加以点评。但为什么我还要提呢,国内国外形式一样,甚至老师的点评都如出一辙,什么excellent nice good job. 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欧洲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Professor给的主题是:Seeing and Showing. 因为上节课我没去,所以并不清楚老师的具体要求是什么,也很好奇是什么样的作业要求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如此丰富的延展和发挥。展示的小组虽然表现形式各有千秋、但大多以表演为主,这和我们国内的课堂不同。

我坐在下面,听到老师说 do you need PPT? 时心里盘算着准备欣赏各类出彩的PPT展示,哪想第一组上来就说:“no, we don’t use.” 好么,国外的学生就是这么懒,连PPT都不用要怎么展示。接下来他们的表演却让我有些许诧异,showing and seeing 的主题意在强调visual function 的重要性,这个小组通过主题词“flirting调情”加以演绎。

一个长相平凡甚至有点丑的女生坐在椅子上心灰意冷,这时一个同学走过来开始给她化妆,短短几分钟,活生生的丑女大翻身出现了:性感的红唇、浓密的大睫毛、松开随意散落的金发……此女帅气地拨开原先捆着的乱发时真的让我有触电的感觉,特别是她的那个迷人微笑,最后,此女仅用一句“I’m ready to flirt”结束了整个展示,不拖沓,又直观!

她们通过make up的小表演就这么简单的传递了visual elements的重要性。巧、妙!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或多或少是种投机取巧的方式,我不这么认为,至少于我,这种投机取巧的思维方式、灵感、变通性正是我缺少的。怎么通过最好的方式展示成果,而非刻板地呈现、只为了得到一句:恩,可以看得出你下了很大功夫。我缺少的是那种“恩,这个点子真妙!”的活分。

当然还有其他小组的展现方式,比如,几个人都带上面具描述一个故事,让观众猜他们描述的表情;几个小组成员串联着把不同国家的gesture拥有不同的意义加以演绎告诉观众visual gesture的语义性;仅有一个男生的最后一组上演的压轴戏更是让人难忘,他巧妙地把摄像头藏在骷髅头,在开玩笑地简述了这个骷髅头的来源后就将其放置一旁,开始给同学们展示不同照片以观察我们的表情变化,哪想最后他竟从已被人们遗忘的骷髅头里拿出摄像机!后播放画面让我们观察自己的表情引得哄堂大笑,这个小实验意在说明 visual pictures 和biological physics 之间的关系。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他当众将视频删除,并保证视频不会外传。注重隐私权和肖像权的保护时他的严肃态度着实让我吃了一惊。

我想到了我上过国内课程。每天专注于怎么写好一篇论文,怎么做文献综述、怎么构思主题。固然,规则是很重要的东西,但国内的课程总给我一种不是在做学问而是在完成某项任务或达成某个目标的故意感,这样的课程注定缺少活力,有紧张感,没创造力,也自然就不能要求学生的学习激情了。

最后,我要重申,让我印象深刻的不是老师多棒,课程设置多高超,是欧洲学生的思维方式,他们做事情似乎不太爱给自己设置太多条条框框、自由得很,你也可以说是随便,但我总觉得认真一丝不苟的我们有时候真的可以随便一点,随便一点往往才能跳出盒子,用新视角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