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荷兰莱顿大学201609】Always in My Element
来源:
日期:2017-03-20
作者:
编辑:蔡晨青

经济管理学院 2013级 杨晓霞

未去荷兰之前,我对荷兰的的印象与大多数人无异,红灯区大麻合法化,最早的海上霸主和资本主义国家,未去莱顿之前,说实话,并未听闻过这一小城,以至于对莱顿大学的了解不得不依靠于百度百科,欧洲最具声望的大学之一,成立近五个世纪,培养出笛卡尔,爱因斯坦等众多名人,之后我又花很长时间浏览了它的官网,非常不错的“用户体验”,基本上我想要了解的东西都有很清楚的解释,顺手给负责学生交换事宜的部门发了一封邮件,两天之内便得到了回复,虽未深切但仍切实体会到了莱顿大学对所有学生的重视和一视同仁,恩,选学校这种事情没必要过于思前想后,有些人靠排名决定,有些人靠情怀决定,而我就算靠细节决定吧,来,说走就走。

2016年8月10日抵达荷兰,2017年1月10日回国,这将近半年的交换生涯可以说是我大学生活中最为快乐自在的时光,收获很多成长很多,下面我把经验贴和日常贴相结合,希望在纪念这段时光的同时为准备去莱顿的你们提供稍许借鉴。

 

学习篇

不管去哪里交换,最重要的还是学习(虽然我知道你们大多想成为交换旅行家趁这半年玩遍欧洲,但是相信我,除非你心足够大,要不然你学不好,玩也自然不会好)。你们在正式抵达莱顿之前就应该选好了课,因为考虑到之后的学分转换问题和可能存在的课程冲突,我建议尽量在一个学院,选和你专业相关的课。莱顿大学的课程设置也和中青有很大差别,一般而言一门课一周至少有一个Lecture(类似于大讲堂,相信大家都上过军理)和一个Workgroup(一般20-30人左右的小班授课),所以按正常的选三门课计算,一周你至少要上6次课,虽然有些课的Lecture并不是强制要去,但权当是练习英语听力也是很好的……。莱顿大学的课程任务量很重,基本每门课都会有非常非常多的阅读材料,为了更好的理解老师下节课可能讲到的内容和更容易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我建议你们都好好读一读,毕竟莱顿全日制的学生很多都非常用功,看看人家看看你,你也不想在这一过程和结果中输太惨吧。

还有,要尽快熟悉使用Usis手机版和Blackboard,在Usis上可以查到所选课程的上课时间和地点,选课也一定要在Usis上进行,Blackboard则更倾向于教学公告,每门课的阅读材料,学习指南以及去年的考试题目都会在这里公布,有时课程间的论文也要在这里提交。

说到图书馆,我一般会去主图学习,那里比较宽敞并且会开到很晚(早上九点到晚上十二点,考试月会延后),虽然我并没有待到过闭馆但是很多同学,尤其在考试月,两三点才离馆是家常便饭,进主图需要带学生卡,但进各个学院的图书馆则不需要,每个学院的图书馆开馆时间相对较短,晚上大多7点闭馆周末5点闭馆,适逢节假日也会“偷懒”关闭,建议你们无论去哪个图书馆学习,先在网站上搞懂它的开馆时间,特别是遇到一些节假日时。

再说考试,老师给划重点大概是千年一遇吧,同时很多教授都吝啬于给高分,所以一定不要临时抱佛脚,有付出,才可能有所回报,这句话应用在莱顿大学的考试上是再恰当不过了。

 

生活篇

1.Party with friends

如果你希望可以更快的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那我强烈建议参加OWL(Orientation week Leiden),在迎新周里你会被安排在大致八到十个同系的国际学生组成的小组里,其中有两个荷兰学生当向导,为期五天,日程被安排的满满当当,活动涵盖了莱顿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活动由ISN和Leiden-United合办,可以在网站上找到更为详细的介绍),我在这个活动中便结交到了不少好友,之后很多悠闲时光都是和他们一起度过的。

在交换生涯即将结束前我们都非常不舍,毕竟有机会分到一个小组并且一起度过了很多欢乐时光,所以呢,一直约饭约咖啡便成了后来的日常。下面是我一个巴西朋友Paula在Fb上写道的一段话,虽然过于个人感悟,但我希望如果你们真的去了莱顿,一定要好好的,交一些说得上话,能玩到一起的朋友,这样以后回想起莱顿生活,不仅有蓝天白云和教堂摆钟,还有印象中那群怎么也不会忘记的朋友。

每周三晚上Einstein酒吧都会有International Students Night,如果你想和朋友聊天,跳舞,并结交到新朋友,这里是一个好去处,很多国内的朋友问我对Party thing的看法,甚至直接表达他们很反感这种生活方式,恩,对于即将要来这里的你们,我只想说Take it or Leave it,可以试着参加一次,如果你喜欢这种放松方式,那你继续,如果你不是很喜欢,那就不要,没有必要为了迎合别人或达到某种有炫耀成分的目的来逼自己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毕竟在这里,你完全可以实现个人诉求和个人喜好的最大化,如果你担心不变成Party Girl或者Party Boy,不日进几杯shot或tequila就没办法交到好朋友,那我只能摸摸你的头语重心长地对你说,少年,不要为了所谓的朋友而丧失自己,总会有人欣赏你的独特,你不觉得,“You are special”是朋友对对方最大的赞美吗。

在欧洲常用的社交软件当然是Fb和Ins,但很多人不喜欢Fb的Messenger,所以短信APP大家常用WhatsApp,它类似于微信但没有微信繁琐,只具有实时沟通的功能。 

 

2. Travel with Friends

说到出行,不得不抱怨荷兰昂贵的公车费(起步价2欧)和火车费(到海牙十分钟要7欧),在莱顿最方便的出行工具绝对是自行车,如果学院离公寓较远,不防从Fb上入手一辆n手自行车(一般80欧左右,太过便宜的如50欧甚至以下很可能是被偷的自行车),离开之前再卖给别人,我觉得到了莱顿,对自行车可以说是刚需了,如果你车不烂,卖相可以,最后还是可以卖到你之前入手的价格。再说乘火车出行,最好办一张NS的公交卡,可以从官网上购买也可以从别人手中买到,匿名和实名对只待半年的你并没太大差别,只是匿名卡里至少要有4欧押金乘坐公交,20欧押金乘坐火车(卡内金额低于规定数无法进站),实名卡不需要押金,同时可以购买折扣(详细可以逛逛官网),一定要注意进站和出站各刷一次卡,中转站无需刷卡,如果忘记刷卡,代价是20欧的罚款,如果你向NS申请退款可以实现,但只针对于实名卡。

再说一个节省出行费用的小窍门,就是Travel with Dutch,如果你和本国人或者拥有购买了折扣的实名卡的人出行,那么你可以享受40%的折扣,比如我之前和法国朋友Vanessa(她购买了折扣)去鹿特丹,我在OV机上选择Travel with holders with discount(大致意思是这样)这一项,刷卡“充入”这项服务,之后再进站乘车,出站时你我需支付折扣后的价格,考虑到1比7.5的汇率,这个小窍门真的可以节约不少钱。

在荷兰半年我也就只去了德国和比利时(艺术天堂,我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泡在布鲁塞尔的博物馆,如果你也对艺术感兴趣,不防去这里看看)这两个国家旅行(出门在外使用Airbnb预定民宿或者Booking预约酒店都很方便),大概是和自己“最美的景色一定要在最好的时节欣赏”这一执念有关,心心念的法国和英国都“攒着”没有去,不过倒是在周末和朋友去了很多荷兰城市旅行,如Delft,Rotterdam,Utrecht,Hague,Amsterdam等,这来也巧,在这几座城市都有认识当地的朋友,所以每次都有免费而又热情的导游,让我最感慨的莫属在鹿特丹土生土长的姑娘Kaylee了,她踩着10cm高跟鞋带着我们绕城一周,一路上不断讲解鹿特丹的历史,风土人情,因为她在读法律的第二个Master,我们还顺便讨论了她对于红灯区,大麻和安乐死合法化的看法,这里要插一句,如果你不了解鹿特丹的历史,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座很“丑”的城市,各式风格迥异的建筑出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但其实,它们都有自己存在的目的和使命,我生长在太原,但是要我详细得说出太原的历史和它现在的发展,实不相瞒,知识不甚困乏。翻遍相册才起来没有一张三人的合影,那就,贴一张我在Delft和朋友的合影吧,哈哈,BTW,Delft素有小Amsterdam之称,随处可见的运河与充满艺术气息的画廊和建筑,同时恰到好处地少了我最讨厌的阿姆的明显的烟草味。

 

3.Eat with Friends

是谁说,人生中唯有美食不可辜负,一出国胖十斤的我只想说,减肥真的是女人一生的事业。一直不是很欣赏国外的饮食习惯和烹饪方式,但可能出国后放飞了自我,巧克力和各式甜品都明目张胆的出现在了我的食谱中,欧洲的甜品和面包是真的很好吃,你们去了可以尝一尝,愿你们都拥有怎么吃都长不胖的超能力,嗷~

和朋友一起大多是喝喝咖啡,毕竟都没很多钱去餐厅吃饭(去餐厅点瓶水最低是2欧,算了,我还是去喝Tap water吧),或者带上自己的食材或甜品或酒去某个朋友家一起吃饭。在国外自己生活肯定会面临“今天吃什么”这一重大历史难题,但这就像我之前和一个朋友抱怨做饭要1个小时吃饭只要十分钟,她回我说就是要享受烹饪这一过程,要不就去吃三明治好了。啊,也是,这种茶米油盐姜醋茶的日常换个角度去想,不就构成了我们生活的一天一天吗。

然后我再小提一下tap water的问题,荷兰的自来水标准很高,所以直接喝tap water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很多中国朋友警告我一定不要喝tap water因为会掉头发,哎,懒懒的我就是不想背沉沉的保温杯去上课,所以便自己做了实验喝了一个多月的tap water,然后发现头发并没什么变化,发际线也没变高,大概是个人体质问题吧,你们去了荷兰可能会有很多这种具有神秘感的传言,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懒,那倒不如自己去亲身经历一下,看看到底是不是这样。

 

后记篇

恩,能想起来的大概就是这么多了,虽然一万个人眼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但想想如果可以给后来者提供一些具有实用性的意见也是不错的,有人问我这半年交换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恩,大概是更了解自己了吧,知道自己更喜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什么样的文化,这半年不能说兢兢业业但也不至于放浪形骸,有很多收获有很多成长。我不晓得你们会抱着什么样的心态或者目的来打开莱顿的大门,或许提高英语?或许接触不同文化,再或丰富自己的简历?但不论是哪种,我都由衷地希望你们可以在这之后毫不犹豫地向别人说起,自己从未后悔离家半年的这趟旅程。

最后,以莱顿大学的校训结束这篇文章,Praesidium Libertatis(自由之稜堡),愿君都找到心中的那栋自由稜堡。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