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8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我校为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刑法学和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我校研究生中首批可授予硕士学位的专业。从此,我校研究生教育开启了新的篇章。在校领导与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研究生教育逐步进入正轨并快速发展。十年弹指一挥间。2013年,我校研究生教育迎来第十个发展年头。她已从一株小树苗发展成为一棵枝繁叶盛,果实累累的大树。
10月21日,在我校创办研究生教育十周年暨学科建设研讨会上,校领导倪邦文、王新清、王义军、陆玉林、林维与学校各研究生培养院系、相关教学行政部门负责人共同梳理了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十年发展历程,展望了未来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划。研讨会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义军主持。
研讨会上,一组数据让大家清晰地看到了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变化。2004年,我校招收首届研究生25人。十年后,2013年,我校招收研究生265人,人数超过了十年前的十倍。目前,在校研究生达691人,占本科生的1/6,提前超额完成了学校“十二·五”规划规定的指标,即到2015年研究生在校生规模不少于600人。从2004年到2013年,学校共招收十届研究生,培养了625名毕业生。
学科专业方面,学校共拥有6个一级学科,20个二级专业点,包括2个法律硕士专业(法学、非法),18个学术型专业(含3个目录外)。培养单位从2个发展到7个。2014年,将增至8个。导师队伍方面,我校硕士生导师从2004年的9人上升至125人,占全校专任教师的49%。规章制度方面,学校经历了研究生教育初创建章立制和2011年10月较大规模制修订两个阶段,构建了研究生培养与管理的基本规范。
党委书记倪邦文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十年间,我校研究生教育取得的可喜成绩。他表示,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带动了学校学科发展,构建了合理的学科体系,锻炼了学校师资队伍,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提高了学校办学层次,扩大了学校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他指出,学校也应正视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培养方案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生源质量有待提高,研究生教育师资力量总体欠缺,个别硕士点还存在因人设岗的情况,专业类型结构有待优化,我校现有专业型与学术型硕士点的专业结构及发展需求与国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建设的总体政策导向仍有不适应之处。
倪邦文指出,我校的研究生教育任重而道远。未来,研究生处及相关培养院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研究生教育工作:一要注重规划,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办学层次。从带动学科发展、寻找新的突破口申报博士点的角度考虑研究生发展规划,整合全校力量,带动学科建设,包括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建设;要认真研究“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基本要求,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以博士点的申报工作为牵动,形成学科建设新的突破口;要注重多学科视野下的青年研究,推动学科交叉平台上与“青年”相关的专业方向建设,比如此前论证过的“马克思主义与青年”、“执政党与青年”、“执政党与青年组织”、“青年的社会价值观”等。
二要强化质量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好导师的“第一责任人”作用,强化师风师德建设;加强教材建设,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和研究的环节,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环节,学校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分类培养,强化质量导向,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建立质量标准,开展自我评估,建立质量监控体系。
三要加强横向合作,构建开放的培养体系。校内各院系、专业、学科之间加强合作;注重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积极与兄弟院校、相关科研院所开展合作,推进与境外大学的合作,拓展融合校内外、境内外创新力量,为我校的研究生培养工作提供新的空间。
四要处理好几组关系。倪邦文说,在今后的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特别是在专业方向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安排、培养模式、质量监控标准等方面,学校都应处理好规范与特色之间的关系、覆盖面和重点突破的关系、立足本校与扩大合作的关系。
“下一步的关键是抓落实。” 最后,倪邦文强调,“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培养院系应该明确责任,扎实工作,不断深化综合改革,切实提高我校研究生教育水平。”
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王新清指出,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一方面为庆祝我校研究生教育创办十周年,另一方面是要总结十年间,我校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下一阶段制定任务和发展目标指明方向。
对于大家关注的研究生教育改革问题,王新清要求大家认真学习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把握一条主线,两个着力点,突出四个方面,实现四个转变。他指出,只有明确了全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方向,学校的研究生教育才能找准方向,跟上形势,不走弯路,更好更快发展。
“这十年,我们走得十分不容易,尤其是后几年,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非常快,提前完成了学校‘十二·五’规划中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王新清说,“但是,我们仍要清楚自身存在的问题。”
针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王新清提出了五方面问题:第一,研究生生源质量问题。受办学时间短,招生宣传力度不够等因素影响,我校研究生生源质量不高。除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刑法学等少数专业外,很多专业需要依靠从其他院校调剂,才能完成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任务。
第二,研究生课堂教学分层问题。目前,很多研究生的课堂教育存在着与本科生差别不大的现象。不同层次的教育应该有其特定的教学目的。“即使同样是一门课,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学阶段所讲的内容应该是不同的。”王新清说,本科的课堂教学应该注重讲授系统化知识,研究生教育应注重讲授专业前沿问题。
第三,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问题。研究生必须能够研究问题,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研究能力。“近年来我校在推动研究生科研方面做了不少事情,投入了一些资金,包括研究生科研项目。”王新清说,“导师们要让研究生在自己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当中从事一定的辅助工作,不要把自己的科研与研究生的科研脱离。”
第四,导师队伍建设问题。过去十年,我校研究生导师队伍不断壮大,但一些新聘导师经验不足,导师队伍建设工作亟待加强。王新清认为,研究生处要牵头加大工作力度,采用集中培训等方式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各学位点以“老带新”等不同方式开展导师业务培训,尽快提高研究生导师的能力和水平。
第五,研究生课程“中国化”问题。王新清指出,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过分注重讲授西方知识、理论,应引导研究生探索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形成中国化的理论体系。他以2013年研究生处主持编写的研究生主文献目录为例指出,应该让研究生将研究学科前沿问题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研究生处和各培养院系逐渐把一套中国的学科理论系统化,并融入我校研究生的课堂和培养环节。
对于今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王新清指出,第一,要常抓不懈地争取获得博士授予权。他指出,学校将申请博士点写入了教育部和团中央的共建协议中,“现在的困难很大,但我们必须坚持!”王新清坚定地说。他建议学校细心规划“申博”方案,掌握国家政策,综合考量我校各学位点水平和特色,借鉴兄弟院校博士点建设经验,选择突破口,培养优势学科,做好学科建设准备等一系列工作。
第二,要加强专业学位的学科建设。王新清指出,专业学位的学科建设应成为我校研究生学科建设的重点方向。同时,可以建设一批条件成熟的学术型学位点。“我们要本着积极稳妥的态度,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开展学位点建设,比如管理学、文学等学位点建设工作都可以陆续开展”他说,“但我们的重点仍应放在专业学位学科建设上。”
研讨会上,研究生处处长王文作题为《完善机制,内涵建设,积极开拓,提升层次》的报告,汇报了十年间,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与成绩,目前学校研究生教育状况与存在问题以及今后工作思路。马克思主义学院、社工学院、青少系、法律系、经济系、新闻系等研究生培养单位负责人一一发言,总结经验、深谈体会,提出问题,探讨对策。即将设立研究生专业点的中文系、公管系负责人分别发言,介绍本院系硕士专业点筹备情况。校办、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研究生处、科研处、规划与评估处、国际交流处、学生处、学报编辑部、青少年研究院等部门负责人及各院系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