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校党委举行理论中心组(扩大)集体学习——国务院学位办副主任郭新立作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思路报告
来源:
日期:2013-12-13
作者:
编辑:刘琰

新闻中心讯(万伟伟 宋英杰) 为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工作,进一步深化党委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改革思路的理解,12月6日下午,党委举行理论中心组(扩大)集体学习,邀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郭新立作关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思路的专题报告。党委书记倪邦文主持报告会。

郭新立在报告中简要回顾了中国百年高等教育发展史,特别是近30多年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3个本质问题,系统阐述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与大家就如何顺应研究生教育发展趋势加强特色学科建设、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等问题进行了互动交流。

郭新立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重大成绩,培养了500多万名硕士、50多万名博士,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但是,从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还存在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研究生个体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不够完善等本质问题。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迫切要求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加快提高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作用,为提高国家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郭新立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两个着力点”、“四个转变”和“一个体系”。“一条主线”,即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如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两个着力点”,即以分类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统筹构建质量保障体系为着力点。“四个转变”,即发展方式从注重规模发展转变为注重质量提升,人才培养类型从以学术学位为主转变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培养模式从以知识学习为主转变为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人才质量评价方式从注重在学培养质量转变为学习期间的学业表现与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能力并重。“一个体系”,即到2020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郭新立指出,研究生教育改革不可能是单一方面的改革,必然是从招生制度、培养机制到质量保证体系、投入机制等各方面的综合改革。研究生教育改革要从六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改革招生选拔制度。要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基本稳定学术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授权学科总体规模,建立学科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学科交叉与融合,进一步突出学科特色和优势。要深化招生计划管理改革,改革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形式,取消国家计划和自筹经费“双轨制”,进一步完善计划分配办法,通过增量安排和存量调控,积极支持优势学科、基础学科、科技前沿学科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学科发展。要建立健全科学公正的招生选拔机制,以提高研究生招生选拔质量为核心,积极推进考试招生改革,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要完善招生选拔办法,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建立博士研究生选拔“申请—审核”机制。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重视对研究生进行系统科研训练,鼓励多学科交叉培养,支持研究生更多参与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要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面向特定职业领域,培养适应专业岗位的综合素质,形成产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行业和专业组织在培养标准制定、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建立培养单位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和联合培养基地。要重视发挥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建立完善培养单位课程体系改进、优化机制,增强学术学位研究生课程内容前沿性,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加强案例教学,探索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

三是健全导师责权机制。改变单独评定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做法,强化与招生培养紧密衔接的岗位意识,防止形成导师终身制。同时,要强化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履行好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要加强导师培训,支持导师学术交流、访学和参与行业企业实践,提升导师指导能力。

四是改革评价监督体制。要改革质量评价机制,学术学位注重学术创新能力评价,专业学位注重职业胜任能力评价。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要更加突出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要坚持在学培养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并重。强化质量在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要强化培养单位质量保证的主体作用,加强培养过程的质量管理。要加快建设以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为主导,行业部门、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质量监督体系,建设在学研究生学业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信息分析和预警机制。

五是深化开放合作。要推进校所、校企合作,联合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完善校所、校企协同创新和联合培养机制。要增强对外开放的主动性,营造国际化培养环境,推动中外合作办学,支持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开展“双学位”、“联合学位”项目,合作开发研究生课程。加大对研究生访学研究、短期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资助力度,提高具有国际学术交流经历的研究生比例。

六是强化政策和条件保障。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培养单位多渠道筹集经费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建立长效、多元的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强化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等对研究生的激励作用,健全研究生助教、助研和助管制度。要加强培养单位培养条件和能力建设,鼓励改革试点。

郭新立在报告中用“发展快、质量高”高度评价了我校研究生教育10年间取得的成绩,也强调“学科建设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牛鼻子’”,希望学校加强学科建设,找准自身定位,重点建设好特色学科,形成鲜明的学校特色。希望学校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进一步优化研究生教育结构,加强课程、导师队伍、质量评价机制等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倪邦文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报告站位高、视野宽,条理清晰,内容丰富,指导性强,对于大家深入领会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部署,准确把握研究生教育的改革思路和发展趋势,推进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王新清提出,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要认真消化吸收报告的精神和内容,以研究生教育开办10周年为契机,深入谋划学校研究生教育的下一步工作。

理论中心组成员王新清、王义军、陆玉林、林维,及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相关负责人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学习。(摄影/万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