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top
“服务学习周”启动研究生课程建设年
来源:
日期:2015-04-15
作者:
编辑:吴漾

本学期,研究生处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设立的“服务学习——中青院研究生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继续顺利开展。3月16日至20日,研究生处举办了“服务学习周”:开放了供观摩与评估的三门服务学习课程;开设了三个教师工作坊,培训师资约20人次;举办了以“服务学习与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实践和研究”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召开了两次行政会议。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校长王新清,党委常委、副校长林维主持并出席了研讨会等重要活动。

课程观摩与评估:建设服务学习示范课程

此次服务学习周共开放三门服务学习观摩课程,包括青少年工作系何玲、朱晓宇开设的《儿童权利与保护》、社工学院侯欣等7人开设的《服务学习》,以及法学院苗鸣宇、王新、吴用开设的《法律诊所1》。项目指导、明尼苏达大学大学体验教育与服务学习中心主任罗伯特·舒默博士全程观摩了课程,教师杨巧、孔金萍、陈晓华、谭袁、桂琳、张美榕等共同参与了公开课,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法律诊所1》开放课程

此次开放的课程具有四个共同点:第一,都引入了服务学习的理念。第二,任课教师均参加过2014年服务学习工作坊。第三,开课教师阵容强大。《法律诊所1》由三名长期从事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教师担任,《儿童权利与保护》由校内外两名教师分工讲授理论知识和进行实务培训,社工学院更有7名教师任教《服务学习》。第四,上述课程均采用体验式及互动式教学方法,并与社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在3月17日上午的课程评估工作坊上,舒默博士与授课教师就三门开放的课程展开谈论与评估。舒默博士认为,三门课程都显示了服务学习的特质:尊重、互惠、反思;多主体的参与,场域的扩大;高效的学习,服务的完成;学到东西,解决问题。三门课程都具有示范作用。

舒默强调,服务学习还应该以参与式评估为中心环节,以开课前的行动研究为起点,三门课程在这两个环节还有不足。授课教师也意识到,要让参与式评估成为教学的一部分。参与性评估是让服务者、学生、服务对象都参与到整个评估的过程中。另外,还要进一步强化课堂与社区之间的互动,不仅使学生在社区服务中有所提升,也要重视了解社区的真正需求,要让学校教育与社区需求之间形成平等互惠,使学校与社区的互动性、共识性越来越强。

工作坊: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比翼齐飞

3月17日下午,人事处与研究生处联合举办新教师服务学习工作坊,对新教师进行服务学习概念、特征、原则等内容的培训。舒默博士区分了“社区服务”与“服务性”学习的概念,强调服务学习中,学习与服务是相互关联且互惠的。要实现双赢,服务学习不能缺少持续的行动和反思。服务学习与学科知识不同,学科知识是学生从书本中获得知识,而服务学习是让学生在实践经验中获得知识。服务学习中,服务者和服务对象在不断的反思评估中实现更好的互惠与互动,由此衍伸出服务学习的四个原则:尊重、互惠、相关性和反思。

参与式评估

舒默博士现场带领新教师设计服务学习的课程。新教师结合自己的授课,集思广益,用服务学习的理念设计了“人口社会学”等课程。新教师工作坊使更多教师参与到服务学习课程建设中来,加深对服务学习的认识,并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一理念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开展跨学科合作,多视角研究,整合开发创造性更强、服务更全面、质量更高的课程。

3月18日上午,工作坊以交流研究报告为主题。7名教师交流了各自的研究报告。盖赟、王丽娟、苗鸣宇、何玲、于闽梅、侯欣等分别报告了“放眼网络新科技,服务民族大社区”“试论服务学习模式对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启示”“社区法律服务过程中服务学习的探索——以中青法律诊所的相关实践为例”“服务学习:课堂学习与社区服务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儿童权利与保护》为例”“女性主义研究与服务学习——以女性主义影像与批评为例”“服务学习与社会工作”等论题。

他们的研究依托自己的学科方向,使用计算机技术、教育学、法学、文艺理论、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研究,把经验层面的体会提升为理性思考,凝练为学术研究成果。盖赟提出了利用新媒体与新疆偏远地区的孩子建立常态化教学的思路和方法。王丽娟着重分享了在教育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将学生的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苗鸣宇、何玲、于闽梅从不同学科视角,探讨了从体验式教学到服务学习的方法论问题。侯欣、左涛研究建构服务学习在课程建设中的影响因素,分享了服务学习课程发展的路径思考。

北美的经验证明,高校把服务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用来推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成功的,同时,服务学习的先驱者们还告诉我们,服务学习的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应该比翼齐飞,任何一翼都不可偏废。教师们的研究成果和反思是服务学习运动的原动力,是发展完善课程、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专业基础。

服务学习工作坊把服务学习的种子播撒到了课堂、社区,影响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为人才培养注入新的动力。

论坛研讨:服务学习与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实践和研究

3月19日,科研处和研究生处共同举办了“服务学习与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实践和研究”研讨会。此次活动是国内首次以服务学习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的50余人参加会议,王新清、林维出席会议并讲话。

研究生处认为,研讨会达到了预期目标且收获颇丰。通过这个平台,不仅吸引了国内外高校力量来校讨论交流各自在服务学习领域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向外界推广了服务学习的中青模式。在这次研讨会上,研究生处处长王文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从服务青年出发、完善学科支撑、以教师为主体、注重学术研究、发展具有跨学科特性的服务学习课程,把参与式评估引入到传统课堂评估体系中来的中青模式”。以后,服务学习论坛将每年举办一次。

肖家河社区访问

王文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如果说2014年的服务学习项目培训了服务学习的种子教师、改善了若干门课程、建立了服务学习机构,翻译了相关资料,初步构建了学校服务学习的框架;那么2015年新学期的“服务学习周”则推动服务学习项目向广泛和深入发展。采用“服务学习周”方式,营造氛围,强化宣传效果;首次开放服务学习课程,引入“参与式评估”,建设了示范课程;率先举办服务学习与高等教育研讨会,扩大学校在该领域的知名度;课程改革先行,学术研究跟进,促进服务学习与课程建设有机结合,持续发展。

2015年是我校研究生教育“课程建设年”,“服务学习周”拉开了“课程建设年”的序幕。“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服务学习类课程发育成长,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方面发生重大转变。实践证明,‘服务学习周’也是实现课程建设阶段性目标颇为有效的一个工具。”王文说。

据悉,今年的第二个“服务学习周”将在6月第一周举办。(研究生处供稿

 

服务学习PPT.z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