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至12日,我校研究生处主办了“服务学习周”本学期第二次活动。活动继续邀请“服务学习——中青院研究生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专家,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体验教育与服务学习中心主任罗伯特·舒默博士全程指导。期间,舒默博士主持开设《让青年参与社区——服务学习与参与式评估》课程,并举办了一次以改善学生实习实践为主题的教师工作坊。
开设新课程
《让青年参与社区——服务学习与参与式评估》是研究生处首次面向全体在校生开设的,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性课程,其中加入了体验式学习、社区参与等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元素。课程以让同学们理解服务学习为主,涉及环节主要包括基础知识讲解、校园访谈、进入社区、服务学习项目设计以及参与式评估等,内容精彩纷呈,深得同学们喜爱。课程为时7天,48个学时,计3个学分。15名完成课程学习的同学来自法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社工学院、经管学院以及留学生,达到预期培养目标,研究生处颁发了结业证书。
据介绍,本次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学生们来自不同院系,具有跨专业、跨年级、跨国籍的特征。按照教学计划,研究生处提前发放了教参书《服务学习——先驱们对起源、实践与未来的反思》以及十几份中英文对照的ppt学习材料。选课学生被划分为三个小组以便进行讨论和开展社区调查。舒默博士撰写了教学计划和要求。社工学院为学生进社区做了精心安排。
其次,课堂讲授与社区参与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本次课程以理解服务学习为主,分为课堂与社区两部分进行。学生们在课堂中了解基本的知识,进行校园访谈,对访谈结果进行总结,为进入社区做准备。随后学生们进入社区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在课程中,舒默博士多次强调了“Pass the Torch”以及“Get the Students Involved”,即“传递火炬”与学生参与的重要性,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及知识传承的服务学习理念,与学校一贯主导的实践性教育改革方向一致。
最后,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形成项目报告,进行参与式评估。在本次课程中,学生们普遍反映受益最大的地方就是学会了对设计项目进行总结,并进行评估。在走访社区之后,舒默博士要求学生们根据在社区中所发现的问题,结合自身所学专业设计服务学习项目,并设计评估方案对项目成果进行评估。学生们的创造性被充分调动,分别针对贫困社区饮用水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以及社区养老等问题设计了项目方案,获得了舒默博士极高的评价,达到了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并从实践中获得知识的双重目的。
舒默博士在对课程进行总结时指出,本次课程中学生的表现让他感到欣慰。通过七天的学习,学生们对服务学习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并且在未来的课程建设中,可以继续邀请这些学生进行参与,进一步推动服务学习在中青院的发展。
课程开设其间,何玲、左涛、王冬梅、吴用老师或全程参与,或旁听部分课程。他们都对服务学习课程开设的技巧有体会和收获。外语系教师杨春多次担任课堂随堂翻译,为促进学生与舒默博士的交流提供了保障。
实习实践工作坊
在本次“服务学习周”的最后一天,研究生处和社工学院联合举办了以分享服务学习课程经验,加强学生实习实践工作为主题的教师工作坊。参会教师包括各院系负责学生实习实践的教师,以及苗鸣宇、何玲、杨蓉蓉、左涛、王渭巍、黄敬宝等任课教师。研究生处处长王文、社工学院党总支书记侯欣参加工作坊会议。国际交流处蔡晨青为工作坊会议担任翻译。
大部分教师首次接触服务学习理念。舒默博士在会上对服务学习的理念做了简要介绍,并由法学院学生孙铭浩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生陈悦悦分别作题为《饮用水项目报告》与《移民社区项目报告》的课堂成果展示。报告以服务学习内容为基础,结合了学生自身专业知识,对走访社区时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估。随后,社工学院左涛老师也就参与《让青年参与社区》课程的感受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何玲、苗鸣宇对负责实践教学的老师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比如,如何担当连接社区资源的角色,如何配合服务学习的课程等。黄敬宝就如何把服务学习的技巧引入到大学生创业教育发表了感想。杨蓉蓉表示要把“社区调查”、“学生参与”等方法引入《人口社会学》和《统计学》课程的教学中。
在会议最后的讨论环节中,陈兮、刘欢、陈晓强、洪欣、胡蓉、李瑞、田捷、刘庆杰等老师发表了自己对服务学习的理解,表达了愿意通过服务学习的模式加强学生实习实践工作的意愿。
本次服务学习周的顺利举行是在研究生教育“课程建设年”方针的指导下,对研究生课程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为研究生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开启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局面。王文表示, “服务学习——中青院研究生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项目实施已经两年,本学期第二个“服务学习周”进一步推进了项目进展,取得了重要成果。舒默博士成功开设课程的经验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学生参与社区的理念深入人心,服务学习课程的高效性得到更多教师的认同。另一方面,学校刚刚建立了研究生实践教学的专门队伍,“服务学习周”为这支队伍开设了工作坊,宣传了服务学习的理念,为学校实践教学的改善奠定了基础。 (研究生处供稿)